导读何振梁的奥运人生中,如何体现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何振梁曾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的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标志性人物。1981年,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

今天体育问答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国际奥委会委员,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何振梁的奥运人生中,如何体现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

何振梁的奥运人生中,如何体现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

何振梁曾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的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标志性人物。

1981年,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1985年,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

1989年,何振梁当选中国奥委会主席,同年成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以自己在国际奥委会工作多年确立的地位、威望和影响,加上他优秀的人品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何振梁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何振梁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作为中国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何振梁当时已经退居二线,但他仍在国际奥委会发挥余热,为北京奥运会消除来自国际社会的负面评议。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何振梁原本希望将自己毕生的奥运经验写成书,给中国体育事业再留一份遗产。但因为严重的肾病拖垮了身体,何振梁的这个心愿未能完成。

国际奥委会有哪些中国籍委员?

在1949年以前,中国有三人先后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1922年当选,是当时中国体育领导人之一)、孔祥熙(1939年当选)、董守义(1947年当选,著名的体育教育家)。

70年代以后,中国先后又有4名体育界人士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徐亨(中国台北)、何振梁(1981年当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领导人之一)、吴经国(中国台北)和吕圣荣(1996年当选,是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女委员)。

为什么称何振梁为“奥林匹克老人”

说起2008北京奥运会,不能不提一个名字——何振梁。已经79岁的何振梁,被称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者,中国体育事业的见证者”。他现任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

这是一位慈祥睿智的“奥林匹克老人”。

他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他的经验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为北京申奥的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9年6月,他第四次被全票选进“国际奥委会内阁”,已任奥委会执委12年。这是中国人在这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所担任过的最高职位。近半个世纪,他经历和参与了中国体育外交史上若干重大事件,后十几年进入国际体坛领导层,直接参与和领导了世界体育事业。他两度被德国体育周报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体育领导人之一”;1993年被亚奥理事会授与奥林匹克勋章;1999年年底,奥林匹克论坛在世界199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进行20世纪五大体育领导人评选,何振梁是前30位入围人选,亚洲入围的仅有4人。

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他是我最亲近的朋友,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投入是出于对奥林匹克宪章的忠诚,对他祖国的忠诚”。

对奥林匹克和祖国的深情与忠诚,刻写在他所走过的每一行脚印里。

永远的北京,不远的奥运

1981年10月,何振梁当选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由于他的正直、朴实、坦诚,很快成为许多委员的好朋友。1985年6月,他当选为国际奥委会执委,是中国进入世界体坛的第一人。

1990年7月,邓小平在视察北京亚运会新建的体育设施时,对北京市和国家体委的负责人说:“你们对申办奥运会下决心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9月22日,亚运会开幕之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在接见萨马兰奇时,正式把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愿望告诉了萨马兰奇主席。

此时离1993年9月奥委会投票选定举办国城市,只有短短的3年。对何振梁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而正是在1993年,他升任为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运用这个有利地位,他精心地准备,开始决定性冲刺。一切的一切,为了申办。

他曾从北京飞到巴黎,与一位委员吃完午饭刚谈完,便匆匆往回赶。也曾用一天半时间往返,只为到菲律宾与那里的委员共进晚餐。粗粗算来,申办期间,他的飞行里程大约为64万公里,绕了地球16圈。为了做委员夫人的工作,他的妻子梁丽娟也作为公关联络部顾问参加申办,两人常常一起奔波。到秘鲁去展开工作,当时秘鲁首都恐怖活动猖獗,他们所住旅馆对面高层大楼的玻璃已被完全炸飞,旅馆门口时刻部署着防暴部队。到阿尔及利亚,那里的委员为何振梁定了一个旅馆,我使馆的同志说,这家旅馆已接到可能要爆炸的警报,建议他换个住处。何振梁没有同意,认为这样做对那位委员不尊重,就坚持住下了。到危地马拉,那里的委员竟亲自驾驶自己的一架小飞机载着何振梁飞越一座火山口……由于总在外奔波,出现什么样的事都是可能的,他们夫妇就给两个孩子留好了短信,写上最简短的告别嘱咐,让孩子在父母万一回不来时再拆开……

梁丽娟利用一切机会,做委员夫人们的工作,成为她们的好朋友。在北京,有时一天要陪同夫人们两次去颐和园参观。她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写了大量文章宣传申办,翻译了萨马兰奇的传记。在国外为了让丈夫睡得好一些,她就躲到卫生间写作。

91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各有不同的政治态度、文化背景、爱好和信仰,那是91把锁,要有目的有目标地认准、说服、把它打开。我们主要的支持者是亚、非、拉美第三世界的委员,而悉尼的支持者是欧、美、大洋洲的委员。凭着何振梁和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原来主意不定的委员,最后决定把票投给中国。

1993年9月23日,决战蒙特卡洛的时间到了。这天,下着大雨。

一早起来,梁丽娟先给丈夫服下防止心脏发病的药,又把药装在他的口袋里。还不放心,早在前一天就把药交给了和他们交情深笃的日本委员猪谷。何振梁检查了一下带到会场去的文件,最重要的是陈述报告,带好笔,出门,登上大轿车向会场驶去。

会议开始,按抽签顺序,柏林、悉尼、曼彻斯特、北京、伊斯坦布尔依次向奥委会全会做申办陈述报告。北京的陈述是下午第一个。北京代表团的所有发言,由何振梁亲自用法语和英语交替串联。首先,是他深有感情的开场白:“1981年,当我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并庄严宣誓——我愿意竭尽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的时候,我心中升起一个愿望,就是看到奥林匹克运动会能在我的祖国——中国举行……”

所有陈述结束后,开始秘密投票。第一、二、三轮,北京的票数都比悉尼多。第三轮时,曼彻斯特也被淘汰,何振梁清醒地估计到,曼彻斯特的支持者大多会转而支持悉尼。晚8时,最后一轮投票结束,萨马兰奇打开信封宣布:“胜利者是悉尼。”

45票对43票,仅仅两票之差!如果不是西方强大的政治压力和联手对付中国,如果不是竞争对手明目张胆收买拉票,一直领先的北京一定会获胜。澳大利亚的委员高斯珀在投票之后说了一句饶有意味的话:“可能有些同事在把票投给悉尼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北京。”

何振梁心中的痛苦,是不用说的,无论任何人用任何话语来安慰。波多黎各的委员紧握着何振梁的手说:“你的话打动了我的心,我知道当你微笑着向悉尼致贺时,你的内心在流泪。”回到宾馆,深夜,北京的女儿哭着打来电话,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放下电话,何振梁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泪水夺眶而出……

但是祖国理解他。中央领导李岚清给他的四个字是:“劳苦功高”。回到北京,走下飞机的时候,在1500多欢迎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一条最醒目的横幅,上面赫然写着:“永远的北京,不远的奥运!”他把泪水同这条标语一起,牢牢珍藏在了心底。

他在寻找一双眼睛

2001年7月,72岁的何振梁和北京奥申委的同事们飞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代表中国踏上了第二次申奥的旅程。7月13日,何振梁称为“终生的梦想”终于来临。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北京以超出第二名34票的高票数,获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

那一刻,这位睿智的老人眼前模糊了,他似乎看见了另一双眼睛——是的,那是老领导、老体育工作者荣高棠的眼睛——8年前的1993年,荣高棠在蒙特卡洛申奥的决战之夜,那失落的眼神如同刀子,剜痛了何振梁的心。这心,揪了8年,痛了8年!

莫斯科申奥成功归来,在北京首都机场,飞机刚刚停稳,何振梁的眼睛就透过舷窗向外张望。是的,他在寻找8年前的那双眼睛!

荣高棠来啦!真的来啦,亲自来机场迎接他。何振梁一下飞机,就和荣高棠紧紧拥抱在一起。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激动得顿时无语,只任凭泪水在飞!

2008年,“不远的奥运,永远的北京”,谁能想到它的实现就在今天!今天的何振梁老人,为北京奥运会更加忙碌。是的,他用一生,刻写在奥林匹克旗帜上的圣洁和忠诚,多么动人而美丽!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1981年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iqiubifen.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