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七仙女命案纪实:担心死后寂寞,高中女生毒杀6名舍友,后来怎样?答高中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岁月。高中生们开始褪去稚嫩,为了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为了心中的理想,...

今天体育问答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山西甲拌磷,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七仙女命案纪实:担心死后寂寞,高中女生毒杀6名舍友,后来怎样?

七仙女命案纪实:担心死后寂寞,高中女生毒杀6名舍友,后来怎样?

高中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岁月。高中生们开始褪去稚嫩,为了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拼过、累过、哭过、痛过,才是无悔青春。

然而这段关键时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起早贪黑用功苦读已经够辛苦了,有的人却还要经历恋爱的烦恼。

校园恋情很美好,但修成正果的很少,何况是性格和感情还未成熟的高中生。如果遭遇失恋,有的人无法正确面对和解决问题,轻则成绩下滑,重则会走上不归路。

静海一中就曾发生过一起“七仙女命案”,就是由校园恋情引起的悲剧,高中女孩失恋后想要自杀,可是担心死后自己一人太寂寞,竟毒杀6名舍友陪葬。

一夜之间,宿舍8名女生7人身亡,唯一的幸存者没有报警,也没有受到伤害,而是陪着尸体共度一夜。

幸存者是谁?她为何能逃过一死?

8名女生7人身亡

静海县(后撤县设区)地处天津西南部,是沿海开放区之一,素有“津南门户”之称。1998年,这座小城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命案。

1998年12月23日早晨六点左右,静海一中女生宿舍,一位早起洗漱的女生,在楼道闻到一股非常刺激的味道,她循着味道来到了113宿舍门口。

门没有反锁,好奇的女生推门而入,决定一探究竟。结果刚打开门,女生立刻被113宿舍内的景象吓瘫在地,惊慌地大声喊道:“快来人啊,死人啦!”

校园发生命案,接到报警后,办案人员自然十分重视,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可是当警察打开宿舍门,任凭他们办案多年见多识广,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是一间8人宿舍,只见里面有7人惨死,有的人歪倒在床上,有的人在墙角缩成一团,有的人则趴在地上。每个人面部都痛苦地扭曲着,场面十分触目惊心。

宿舍内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味道,十分刺鼻,办案人员认为7名女生喝下了剧毒物质,可能是农药,或者是其他有毒化学制剂。从毒发到身亡,应该不超过20分钟。

在此期间,7名死者遭受了巨大痛苦,无法发出声音。

其中有人试图求救,奋力爬向宿舍门口,在地上留下一行行血迹,最终死在门前一米处。

而有的人则在床上无法动弹,只能等待着死亡,床板、墙上都有着挠痕,可见其生前有多痛苦。

唯一幸存者,陪尸体共度一夜

经过调查,办案人员得知,死亡的女生都是113宿舍的人。本来该宿舍有8人,一个名叫孙亚宇的女生,却消失不见了。

能够让7人同时服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难道这7人,因为学习压力过大,集体服毒自杀?亦或者食堂厨师投毒杀人?那名幸存者又在何处?

办案人员了解到,静海一中除了113宿舍外,并没有其他人中毒,食堂厨师的嫌疑被排除了。而老师则回忆道,平时这几个女生性格比较开朗,并没发现异常情况,不太可能因压力过大集体寻死。

只有找到幸存女生,才能解开谜团了。

经过专家检测,7名女生死于甲拌磷中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911。甲拌磷是剧毒农药,仅需2mg就能致人死亡,如今已被禁用。

如果有人误服了甲拌磷,短时间内就会呼吸困难,随之呼吸系统衰竭,救治不及时的话,会引起肺水肿和呼吸肌瘫痪直至死亡。

如果剂量大的话,从中毒到死亡,只需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据知情人员透露,22日晚上11点左右,113宿舍对过的两个女生,曾闻到刺激性味道。

两人还特意找来宿管,想要查清原因。她们在楼道转了一圈,发现111、113宿舍味道最大。

可是当时已经熄灯就寝,宿舍内也没有异常声音,宿管也就没有进去查看。随后她曾试图联系保卫处,可是当晚没有人值班。

眼见如此,宿管就让两名女生回去睡觉,等天亮了叫保安来检查一下。113宿舍的中毒者,就此错过了最后一次救命机会。

另外有女生还提供了了一条线索,她早晨时,看到孙亚宇从宿舍出来,没有洗漱就离开了宿舍楼。

也就是说,孙亚宇陪着尸体共度了一夜,她目睹了舍友惨死的场面,却没有报警,难道她是凶手?

接近中午的时候,孙亚宇被找到了,她一直呆在学校,并没有逃跑。

凶手到底是谁

经过办案人员的耐心询问,一直沉默的孙亚宇,终于将真相说了出来。

根据孙亚宇招供,凶手名叫刘珊珊,是7名死者中的一位。

刘珊珊和孙亚宇是同班同学,两人也是无话不谈的好闺蜜。高二的时候,刘珊珊恋爱了,男友是同班同学,两人还发生了肌肤之亲。

刘珊珊和男友感情一向很好,经常向孙亚宇炫耀,可是就在案发前几天,男友却突然提出分手,这让刘珊珊无法接受。

少女的初恋,往往是热烈且执着的,她将一切给了男友,视其为这辈子的唯一,岂能轻易放手。可是无论刘珊珊如何挽留,男友就是不为所动,坚持要分手。

失恋之后,一向开朗的刘珊珊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她陷入了巨大痛苦之中,不思饮食,甚至多次流露出厌世的想法。

作为闺蜜,孙亚宇却帮不上什么忙,这让她很内疚。1998年12月22日,刘珊珊再次和孙亚宇说道,自己不想活了,希望她能帮忙。

闺蜜相求,孙亚宇不假思索的答应了下来。当天,孙亚宇在静海县农业局门市部购买了一瓶甲拌磷农药,并交给了刘珊珊。

当晚十点左右时,刘珊珊将孙亚宇拉出宿舍,透露了今晚就自杀的计划。

可是刘珊珊担心自己死后一个人太寂寞,想拉着宿舍其他6人共赴黄泉,并请孙亚宇再帮最后一次忙。

这一次,孙亚云又答应了。

刘珊珊回到宿舍后,就将早已倒入太空杯的农药拿了出来,和其他姐妹说道:“这是我从家里拿来预防肺结核的药,咱们分了喝了吧。”

当时静海一中出现了好几个肺结核病例,搞得学生们也是担惊受怕。所以一听刘珊珊有预防肺结核的药,6名女生自然喜出望外,纷纷拿出杯子,将太空杯中的药分了。

虽然甲拌磷有股臭味,味道也比较刺鼻。但是刘珊珊是一个宿舍的好姐妹,没有谁怀疑其中有问题,6人先后强忍着喝下了毒药。眼见如此,刘珊珊也将农药喝了下去。

没过几分钟,中毒女生就开始痛苦地呻吟着。这时孙亚宇站了出来,她一边安慰着舍友,解释道这时服药的正常反应,一边削苹果,给中毒女生吃。

就这样,在中毒初期,还能行动时,女生们被孙亚宇安抚住了。等到毒性大发之时,她们再想求救,已经难以行动了。

大概10多分钟,刘珊珊和6名女生先后惨死。孙亚宇目睹了舍友死亡前的挣扎,可是她无动于衷,时刻遵守着对闺蜜的诺言。

7人身亡后,孙亚宇没有离开宿舍,而是陪着尸体共度一夜。那一晚,孙亚宇一夜无眠。

剧照

结语

根据孙亚宇的招供,办案人员查清了情况,并在刘珊珊床下,发现了一封遗书。最终办案人员确认,孙亚宇没有说谎。

经过审判,校方、刘珊珊父母和孙亚宇父母,赔偿了6名死者家属150万余元。

而孙亚宇因只有17岁,则逃过死刑,被判处无期徒刑。随后因狱中表现良好,又被减刑至有期徒刑15年。

一段不成熟的少年恋爱,竟引发如此悲剧,让人难以释怀。

刘珊珊担心死后太寂寞,不惜拉着6人陪葬,何其极端和狠毒。而孙亚宇则为了所谓的“闺蜜之情”,竟甘愿充当帮手,又是何等的无知和麻木。

1988年静海一中“七仙女毒杀案”始末是怎样的?

1988年12月底的一天早晨,天津静海一中的学生们正在晨练,队伍经过女生宿舍门口时,都闻到了一股农药味,虽然很纳闷,但谁也没想到,一场巨大的风波即将席卷整个校园。

与此同时,公安局内警铃大作,随后,三辆警车疾驰而去,直奔静海一中。公安局领导亲自坐镇指挥,如此兴师动众,说明一定是件大案。果不其然,静海一中的一个女生宿舍发生命案,8个女生死了7个,如此大的命案,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警方打开宿舍门,一股刺鼻的农药味扑面而来,紧接着他们看到了这辈子都难以忘记的景象。7名女孩歪七八扭的卧在室内,有的女孩身体缩成一团,表情因痛苦变得扭曲;有的女孩嘴角还残留在着白沫状的呕吐物,大小便失禁;有的女孩翻滚在地,指甲甚至在地上抠出了一道道痕迹,可想而知,她去世前一定经受了极大的痛苦;还有的女孩,紧紧地抱着绒毛玩具,指甲深深的嵌入其中,至死也未松开。

次日,调查结果出来,7名女生全部死于甲拌磷中毒,她们的水杯和苹果呕吐物中,都残留着这种毒物。所谓“甲拌磷”,就是农村俗称的3911,属于一级剧毒农药,只需要2毫克,就足以让人在10分钟之内死去。

不过,更让人震惊的消息是,7名女生遇害当晚,第8名女生祖晓雪(此为化名,真名孙亚宇)就在寝室之内,并且眼睁睁地看着她们挣扎而死,还在里面过了一夜。

扩展资料:

案件结果:

经过警方排查,确认当天食堂内的饭菜一切正常,排除食堂下毒可能。另外,女生宿舍管理严格,外人不可能进入,说明是内部人作案。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杯子上都有同一个人的指纹,就是幸存者祖晓雪。而且在7人的呕吐物中,警方都发现了苹果残留,他们分析,有可能是女孩服用药物之后,感觉味道难闻,便吃了苹果。而现场的水果刀上,唯一的指纹,又是祖晓雪。

经过审讯,祖晓雪交代了事情经过。据她所说,室友林娟娟(化名)与她关系最好,因为最近失恋,遂有轻生的念头。可是她担心死后寂寞,想让室友陪她一起走,就让祖晓雪一同哄骗室友。

当晚,林娟娟拿出农药,说是防治结核病的药水,让大家一起喝。因为都住在一个宿舍,其他几名女生也不好拒绝好意,忍着怪味喝了下去。没多久药效发作,7人都痛苦的挣扎,为了防止她们大喊大叫,祖晓雪安慰她们这是正常的,别乱叫,再把宿管招来了。随后又给她们递水、削苹果。

这一夜,面对朝夕相处室友的痛苦挣扎,祖晓雪竟然眼睁睁地看着她们死去,还伴着7具尸体睡了一晚上。第二天,女生们的遗体被发现时,她正在从容地散步。

但是,祖晓雪的话到底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一个女孩子能这么淡定的帮助林娟娟完成杀人计划,还能若无其事的在屋里睡一晚,这样的内心有该多强大。而且,当事者都已死亡,又有谁能知道她说的是真是假呢?

虽然律师一再强调,本案的证据不充分,不能认定祖晓雪犯罪,但是法院经过一审、二审,最终作出裁定,判处祖晓雪无期徒刑。不过,她最终只坐了15年牢,目前已经出狱。

“静海一中七仙女毒杀案”:女子失恋寻短见,拉舍友一同上路,后来怎样?

我们常常为自己生命的意外死亡感到惋惜,更何况是一个少女的死亡。1988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伤心的事。天津静海一中7名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女生在宿舍被毒死,但没日没夜和她们住在一起的不是别人,正是她们的舍友。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1988年12月底的一个早晨,天津静海一中来了三辆警车,因为学校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一个有八个女生的宿舍,死了七个。

当警察赶到现场时,发现七个女孩的死亡相当惊恐,瞳孔小如针尖,白色的眼球巨大,每个人看起来都很狰狞,呈现出死前激烈挣扎的迹象。

死者7人是天津静海中学高三学生,住在同一宿舍。静海中学是天津市重点中学。学校十几个班,一共几千。平时学校管理严格,学生统一留在学校,很少与外界接触,而七个女孩死前没有表现出其他异常。

警方通过现场调查和取证,发现死者在饮水后的胃部、呕吐物分泌物和杯中出现了同样的物质,即农药甲拌磷。

甲拌磷是一级剧毒农药,为油性液体,仅用2 mg即可在10分钟内致人于死地。据警方鉴定,有7人死于甲拌磷中毒。

在这个8人宿舍里,有7人死于磷中毒,只有一个女孩安然无恙,不得不引起警方的猜测和怀疑。

所以事件发生后,警方一方面陆续控制不到,查询取证,另一方面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调查走访。

据悉,学校宿舍管理相当严格,不会有校外人员进出宿舍,事发当晚也没有显示有外来人员。之后警方对死者吃过的食堂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天的食物中没有有毒物质,也排除了食堂师傅犯罪的嫌疑。

警察检查了死者的水杯和吃剩的苹果,发现上面同时沾了一个人的指纹,也就是唯一幸存者不到。同时,静海的一位营业员说,事发前有一个女生来买有机磷农药甲拌磷,营业员说的那个女生不到。

许多线索都指向幸存的女孩,所以在警方的强烈攻势下,这不足以解释整个故事。

死者之一小刘(化名)与男友分手,有自杀的念头,但她想有人陪她,所以让小余和其他六人一起帮她送死。她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个请求。

事发当晚,小刘拿出毒药,谎称是防治肺结核的药,让同宿舍六个人一起喝。

我们平时相处的还不错,六个人毫无疑问的喝下了这种剧毒药水,药效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开始爆发,还不到给大家递水递苹果的开始,让大家都可以保持安静。就这样,六个女生和小刘在宿舍里挣扎着离开。

经过两次审判,他被判处无期徒刑,案件得到了解决。据悉,事发当晚宿舍内七人死亡后,小余冷静地与七具尸体同处一室。第二天早上,小余像往常一样在学校里走来走去,冷静麻木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但最后她也为自己的无知和MoMo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是花季的时代,却因为一个邪恶的念头,六个无辜的人死去。他们再也无法拥抱明天的太阳,无法踏入梦想中的大学校园,但事实终究无法挽回。

作为局外人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我们为十几岁的女孩感到难过,同时也更清楚,人是不能产生一丝邪念的,否则很可能需要用自己的一生甚至自己的生命来弥补。

齐兆生的个人研究成果

1、对内吸杀虫剂的研究

进修期间大量研究

1948年齐兆生在英国洁洛山农业研究所进修期间,就对内吸杀虫剂的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当时各国实验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刚刚开始。他首先以生物测定的手段,研究丙体六六六通过水稻、小麦等作物根系的内吸传导对植株的毒效情况,并分析了作物各发育期在体内积累的内吸药量。此外,他还以“希拉丹”(即八甲磷)为供试材料,对多种作物叶面和根系进行了内吸传导的毒效试验,并取得初步成果。同时启发他:若能利用水溶性的八甲磷处理作物种子,生长出来的幼苗可能会有毒杀蚜螨的效应,这不仅为虫害的防治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而且使用方便、节省人力、物力。

发明专利取得

1949年下半年,齐兆生就着手设计试验。他选用平均粒重约1克的蚕豆种子,作为供试材料,浸泡入八甲磷系列浓度的水溶液中,然后,在温室中盆播,几天后在药害边际以下各处理生出幼苗,他将豆蚜接种于植株上。就是这一天,齐兆生的导师侯夫博士听完他的研究汇报,就赶到温室观看接种的豆蚜死亡情况;并高度评价这是内吸剂应用方面颇有意义的重大发现。齐兆生与此同时还证实蚕豆种子对八甲磷水溶液所吸收的水量多于药量。显示蚕豆种子存在“选择吸收”现象。不久,齐兆生将蚕豆药剂浸种进行了田间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于是他将这项研究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写出论文发表于1950年英国《自然》杂志上。在论文中他阐明了内吸剂处理种子、防治蚜螨的机理,是药物处理后使作物增添了对害虫的预防性的保护效应,并使药物对吸收式口器害虫的作用方式,由接触致死增辟胃毒致死。在五六十年代,这一研究成果常为各国科研工作者引用。

1950年齐兆生回国后,进一步扩展了内吸杀虫剂的研究,在小麦、棉花害虫的防治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棉虫化学防治的研究

对付棉红蜘蛛

1951年齐兆生回国不久,就接受了农业部交办的棉红蜘蛛防治研究任务。他只身一人背着行李从河南新乡搭敞篷卡车到山东聊城、高唐县,继而又到河北蒿城、衡水等棉区考察,全面了解棉红蜘蛛分布和发生的情况。他记载了红蜘蛛寄主植物共113种,分属32个科属,提出了彻底铲除棉红蜘蛛越冬寄主和冬耕冬灌的措施。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虫害,并着手开展棉虫化学防治的研究。当时我国农药工业和化防技术都比较薄弱,面对我国实际情况,齐兆生奔赴辽宁盖平和山海关等处调查总结东北敌伪时期遗留下的制造石灰硫磺合剂的有关设备、煮制技术、包装、运输和供应等情况。然后向棉农传授,使这项技术在棉区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棉红蜘蛛的为害。

防治棉蚜

1953年齐兆生在河北省邯郸棉区蹲点,他根据生产需要,开展了棉蚜防治的研究。尤其在棉蚜发生规律和化学防治对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果。他根据当时较普遍采用的防治棉蚜的植物油药剂(如棉油皂等)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两种标准规格及有效稀释浓度。此外还提出烟草石灰水杀蚜剂的配制方法。50年代中期丙体六六六在我国开始大量生产,齐兆生进行该药剂的毒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其成果在生产推广后,使棉蚜的防治效果又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60年代有机磷杀虫剂在我国相继问世。齐兆生对我国首次研制的对硫磷农药进行了药效测定,并迅速应用于大面积治蚜。鉴于我国首次使用剧毒有机磷农药,他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建议生产上喷施采用有效成分30ppm的最低稀释药液。这些建议和措施,既保证了棉农的安全,又提高了棉蚜的防治效果,对推动我国剧毒农药的应用起了积极的作用。

棉铃虫和棉红蜘蛛双效

70年代末,国际上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开发应用发展很快。齐兆生为了跟上这一形势,他曾赴法国、英国和象牙海岸等地考察,对这类药剂的开发、合成、应用做了详细了解和分析。除向国内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外,还在河南新乡基点上,进行了用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杀灭菊酯、溴氰菊酯等防治棉铃虫的试验,为80年代初在全国棉区推广应用这类药剂创造了条件。在他的研究中还发现,菊酯类杀虫剂与杀虫脒混用,既对棉铃虫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又能兼治棉红蜘蛛,还大大降低了防治成本。

防治玉米螟

根据棉虫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齐兆生积极主张研究棉虫的综合防治措施。1952年在研究棉红蜘蛛防治时,就提出了多项措施综合应用。70年代初,他强调对多种棉虫和各种防治措施加以协调运用,并对棉田各有害生物、如病害、虫害、杂草、鼠害等逐步地进行综合治理。他在生产中发现,麦棉套作田玉米螟为害棉苗严重,被害断茎率可达30%之多。其原因是收割后的麦梱搁置在棉行里,使玉米螟得以转移到棉苗上,咬断嫩茎,造成为害。为此他建议将麦梱及时携出田外,不给玉米螟爬出为害的机会。这简便易行的防治方法,群众乐于。

建立示范区,生态防虫

“六五”期间,齐兆生主持全国6个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攻关任务,即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大棉区建立综合防治基点和大面积示范区。协作组在他的主持下,从生态学的原理出发,根据棉田生态系中主要组分及相互关系,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棉蚜、棉铃虫、红铃虫、棉红蜘蛛、虻蝽象等主要病虫害开展了综合防治研究。通过几年努力,制定和修改了5种主要害虫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和防治投资;通过合理作物布局,配合诱集植物,丰富棉田生态的多样性,有利增殖天敌,结合合理用药,提高了防治效果。在棉铃虫、红铃虫生命表以及棉花品种抗性鉴定等应用基础研究上也取得了可喜成果。根据这些成果,他们按照不同棉花生态区的特点,组建成棉花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对策,在示范区内有效地控制了病虫为害,收到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988年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齐兆生因对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试点成绩突出获国务院二级表彰和奖励。

为喷粉器械付出巨大心血

齐兆生在棉虫防治上不仅率先研究和推出先进的技术,而且为施药器械的改进也付出了大量心血。50年代,在推广应用六六六粉剂的过程中,农村缺少喷粉器械。他走访棉区,总结棉农治虫经验,创造出“皮老鼠”简易施粉工具。1957年在河南新乡推广内吸磷防治棉蚜时,他将单管式喷雾器改进为有个喷头,使功效提高两倍。早在1956年,他与民航局合作,在河南安阳进行安二型飞机喷施六六六粉剂防治棉蚜的试验,为我国北部棉区利用飞机治虫的先例。1958—1960年,齐兆生与民航局协作,在河南新乡县进行大面积飞机防治棉铃虫试验,在大面积上增产效果显著。通过两年防治实践,他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飞机治虫经验,为我国飞机治虫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开发新的国产杀虫剂

系统监测

随着杀虫剂的普遍应用,棉虫对多种药剂相继产生抗性。齐兆生一方面针对棉虫抗性发展的动态做了系统监测,提出制止或延缓棉虫抗性发展的设想,另一面为开发新的国产杀虫剂积极出谋献策。1963年,各地棉农反映内吸磷治蚜药效降低,他同助手立刻深入棉区考察,证实棉蚜抗性分别增长了7—15倍。针对这一问题,经研究,他提出应用内吸剂甲拌磷浸种或拌种的方式防治棉蚜,辅之以早期喷洒越冬寄主,减少入侵蚜原,将内吸磷和其他药剂交替使用、叶背喷洒接触虫体等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

齐兆生这一期间还与本单位农药室合作筛选“消抗剂”,曾合成了磷酸酯类、亚磷酸酯类和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百余种,在分别与内吸磷各半混用进行蚜虫触杀测定,筛选出提高杀蚜效果的“消抗剂”四五种。与此同时,他还进行了新的治蚜药剂筛选和应用,在检测11个类型和150多种药样中,找出“保棉丰”比内吸磷药效高3—15倍,同时证实兼治棉红蜘蛛的作用。

多方合作

齐兆生从实践中认识到,我国新杀虫剂的开发,应由农药合成研究单位与生产单位协作进行,才能事半功倍。而他和助手们着重进行新农药的生物监测和药效鉴定。50年代末,就与南开大学元素研究所合作,对二硫代磷酸酯杀虫剂进行了检测和大田试验。60年代初,他以斜纹夜蛾为供试昆虫,与沈阳化工研究院积极配合,对敌敌磷杀虫剂进行检测,认为该药具有较高毒效,能被植物吸收传导,对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同一时期,他对天津师范学院化学系合成的具有干扰取食行为的拒食剂——“拒食胺”及5个同系物进行田间小样试验,表明棉铃虫幼虫经取食“拒食胺”后,口器感觉异常,继而停止取食致死。未死的蛹,即使羽化为成虫后,也大多数表现为畸形。这项研究在当时来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不断试验

1971年,齐兆生查阅文献,发现60年代末问世的久效磷乙用于防治棉铃虫兼治蚜螨很有成效,他积极向化工部门建议,尽快开发。同时,他与南开大学元素研究所协作,对该所试制的小样和中试药样进行一系列室内和大田实验,为青岛农药厂正式投产提供了药效数据。

齐兆生在与其他单位之间合作中,总是以极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端负责任的工作精神对待每一项工作。70年代与太原化工厂及天津农药厂协作研究辛硫磷用于棉铃虫防治,经数次大田试验发现对棉花具有不同程度的药害。在该药鉴定会上,他实事求是坚持把这种偶发现象写入鉴定书中,供推广应用参考。他与山西轻化工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对速灭威和混灭威做药效鉴定时,指出后者乳剂偶有药害,建议加工成粉剂。灭蚜威是对多种蚜虫触杀效果高的杀虫剂,当时国外对此做了充分肯定。但他对国内有关单位提供的小样做防治试验,表明对棉蚜的药效远逊于桃蚜和麦蚜,指出该药剂对不同蚜种间有明显的选择性。

80年代初,齐兆生根据试验数据,积极支持天津市农药工业研究涕灭威的研制。同时配合农药的研制,指导本所设计出有关的农具。

三九一一用什么东西分解失效

遇酒精、强酸、强碱可分解失效

“三九一一”是中国科学院统一命名的“甲拌磷”的代号。目前我省用于甜菜浸种的“三九一一”是天津农药厂生产的乳油剂,有效成分75%,浅棕色油状液体,有烂蒜恶臭味,溶于水为乳白色,中性、稳定,遇酒精、强酸、强碱可分解失效。“三九一一”具有强大内吸作用,浸种后毒效可通过种皮进入作物的各部组织。

毒性:属高毒类。致突变性:微核试验:大鼠腹腔注射750μg/kg,5天,连续消费者毒。小鼠腹腔注射750μg/kg,姐妹 染色单体交换:人 淋巴细胞2mg/L; 仓鼠肝细胞40mg/L。生殖毒性:砂鼠腹腔注射最低中毒剂量(TDL0):2.5mg/kg(1天,雄性),引起精子形态、活力计数改变。水生生物忍度限量(48小时):鲤鱼为1.2ppm。原药喂大白鼠90天, 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ppm。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放出 磷、 硫的氧化物等毒性气体。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化硫、氧化磷。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山西甲拌磷!天津甲拌磷》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zuiqiubifen.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