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向德国输送天然气,这到底唱的是哪一出?
今天体育问答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法国对德国,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法国向德国输送天然气,这到底唱的是哪一出?
- 2、法国或从10月10日起向德国出口天然气,法国为何想要施与援手?
- 3、为什么二战时期法国不弱面对德国还是一个月就投降了?
- 4、法国对德国历史战绩
- 5、一战结束后,法国为什么对德国极力采取严厉制裁?
本文目录导航:
法国向德国输送天然气,这到底唱的是哪一出?

最佳答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向德国和波兰表示,将从今年起,向德国输送天然气,并保证在未来5年向德国输送600亿立方米天然气。根据美国能源信息局(EIA)统计:从,法国对德国已向其输送了73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次又是欧盟第一次公开对德国下达了“天然气出口禁令”。这个禁令已经实施了6年了,却一直没有动静。直到才解除,但这还不是终点——这次法国要用天然气向德国输送天然气,这也是“北溪2号”项目最新的一笔管道铺设。那么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呢?
目前美国页岩气已经处于开采的后期阶段,一旦美国页岩气开采完毕,德国想要退出,必然会引起美国国内的不满,所以美国要对德国这个盟友做一个保护措施,就像《钢铁雄心》里面说过的那样,保护你不能只保护你的地盘。要保护你自己,但是也要保护盟友,这才是真正的保护色。因为欧洲国家都知道欧盟就是美国对抗中俄最重要最大最主要的对手之一,而且他也知道,只有遏制了对手,才能维护自己在世界上的霸权。所以对欧盟来说要想保住饭碗,必须得对俄罗斯和北约有所威胁!
如果欧盟真的把天然气出口禁令解除了,那么这将会给德国带来什么?按照欧洲联盟的规则:成员国应当保证天然气出口通道安全和通畅。如果欧盟成员国因为不能满足欧盟成员国的要求而封锁天然气出口,那么欧盟成员国就有义务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支持,否则就会构成反义。所以欧盟成员国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
法国或从10月10日起向德国出口天然气,法国为何想要施与援手?
最佳答案之所以法国要对德国施以援手,原因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前者的天然气储备情况良好,能够应对冬天的到来。其二对德输送天然气法国有利可图,能够借机收取过路费。其三法德是邻国,法国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本质上这还是一场国家利益之间的交换,双方各取所需,并不存在单方面的支援。
在能源危机面前,整个欧洲都不得不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为即将到来的冬天提前做准备。哪怕是法德这样的欧洲领头羊,没有充足能源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随着俄乌关系进一步紧张化,欧洲各国只能选择抱团取暖。
一、法国进口天然气相对便利
相对于德国来说,法国队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明显要低很多,所以其承受的影响自然也更小。而且该国对于核电非常重视,在能源结构当中核能的占比很高,这使得该国能够稳住基本盘。法国拥有规模庞大的液化天然气码头,还租借了专用的加注船,运输液化天然气的效率要高于德国。
二、可以借此机会继续抬价
法德建立合作已经有数十年的时间,但在国家利益面前,这种合作关系终究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法国援助德国并不是良心发现,而是为了把自身的能源压力转嫁给德国。单靠收过路费,法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为天然气涨价而增加的政府财政开支。
三、德国如果倒下也将危及法国
同为欧盟国家,法国想要稳固自身的地位,就离不开德国的支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作为老牌强国的法国受自身条件限制,在竞争中已经日渐式微。反而是德国在欧盟的话语权越来越强,所以法国需要借助对方的力量。
你认为法国能够解决德国缺气问题吗?
为什么二战时期法国不弱面对德国还是一个月就投降了?
最佳答案二战前法军实力强盛,丝毫不逊于德军,但是正式交战后不久就投降了,这并不能完全怪法军。
决策层的失误
1.英法联军在法国东部依靠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是一战后法国花费重金修建的防御工事,专门用来预防德国的入侵。
马奇诺防线纵深广阔,有大量的碉堡、战壕等永久性工事,还有专门运输武器弹药和兵员的小火车,里面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球场等供士兵消遣娱乐的设施。
马奇诺防线是一套综合的防御工事,如果德国从法国东北部的马奇诺防线进攻,会推进缓慢,损失惨重,英法也对马奇诺防线寄予厚望。
2.英法联军在法国西北部部署重兵集团,德国也很难撕开口子。
德国在法国马奇诺防线受阻后,很可能上演一战时的策略,那就是从荷兰比利时方向进攻法国西北部,为了防止德国这一战略设想,英法联军在这里部署了大量军队,数量远超德国。
在装备上,法国陆军在前线的坦克数量甚至超过了德国所有坦克数量,在坦克质量上也丝毫不逊于德军。
如果德国从西北部进攻,很可能陷入对峙战和消耗战,难以得逞。
3.法国北部中断比利时森林的地形阻挡,德军并不能轻易穿过。
历史上,凡是认为凭借地形地势优势就可以阻挡敌人,而忽略对这一地区防御的交战方,往往会因此失败。
比如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出其不意的效果让意大利措手不及,最终以少胜多战胜对手。
英法两国也是如此,他们自认为阿登森林是难以逾越的,并没有在这里部署大量的军队。
但地形在战争狂人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希特勒正是把主攻方向放在了英法联军意想不到的地方。
决策层的失误,让英法联军措手不及,本来占有优势,却处处被动,被德军穿插包围,英法联军一溃千里。
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国防线已经洞开,巴黎无险可守,法国最终投降。
号称拥有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仅仅一个月就投降,震惊世界,也成为二战史上的笑话。
不同于意大利的投降模式
法国的投降,和二战时意大利的投降模式还是有所区别的。
意大利在北非的投降,很多时候是占有优势就轻易投降,让人啼笑皆非。
法国的投降并不是自己不能战斗,而是被领导给“坑”了。
战略的失误,防线被突破,法国有限的国土纵深,都使法军难以在短时间内重振旗鼓,法国领导层的软弱,最终在巴黎失守后,投降德国。
所以,法国的投降,并非是军队不能战,主要还是战略的重大失误,防线崩溃,难以重新组织有效防御。
法国对德国历史战绩
最佳答案法国对德国历史战绩如下:
1958年世界杯三四名决赛:德国3-6法国。
1982年世界杯半决赛:德国3-3法国(点球8-7)。
1986年世界杯半决赛:德国2-0法国。
2014年世界杯1/4决:赛德国1-0法国。
2016年欧洲杯半决赛:德国0-2法国。
拓展资料:
1958年世界杯,卫冕冠军德国队和拥有超级射手方丹的法国队双双折戟于半决赛,于是两队在三四名决赛中相遇。这是两支球队第一次在正式的国际大赛中交锋。
也许是因为比赛本身没什么压力,比赛开始后两支球队都非常放得开,结果为球迷奉献了一场精彩进球大战。两队合力贡献了9个进球,最终法国队以6-3取胜。本场比赛也是世界杯史上进球最多的三四名决赛。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射手方丹在比赛中独中四元,成为了全场最耀眼的明星。与此同时,方丹也创造了单届世界杯打进13球的纪录。这一神迹前不见古人,后似乎也很难再有来者。
时隔24年后,德国与法国在世界杯半决赛中相遇。90分钟内,双方打成1-1平,比赛进入加时赛。而这次加时赛,堪称世界杯历史上最经典的一次。
加时赛开始后,法国队的特雷佐和吉雷瑟在8分钟内便打入两球,他们似乎胜券在握。然而,德国人再次让世人明白了什么是日耳曼战车的铁血精神。鲁梅尼格临危受命,带伤替补出场。第102分钟,鲁梅尼格在禁区内抽射扳回一球。第108分钟,菲舍尔用一记精彩的凌空倒勾射门将比分扳平,3-3!
120分钟双方打平,只能通过点球决出胜负。这场点球决战中,德国队没有再给法国人机会,点球决战的结果为5-4。最终德国队以总比分8-7击败对手,昂首挺进决赛。
一战结束后,法国为什么对德国极力采取严厉制裁?
最佳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苛刻的《凡尔赛合约》将昔日强大的德国,拆分的四分五裂,高额的战争赔款,以及限制军队规模,意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其进行“阉割”。 殊不知,被羞辱到家的德国人,却将所有的不满情绪指向法国。
原来,作为战胜国之一的法国,极力推崇对德国采取最严厉的制裁。究其原因,自然是两国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尤其是普法战争后,深受《法兰克福和约》的羞辱,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法国居然在欧洲找不到一个盟友。这是为什么呢?
俾斯麦利用英、俄两国矛盾,阻止法俄联盟。
普法战争,对于分裂400多年德意志民族来说,终于完成了民族统一大业,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并迫使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法兰克福和约》。而作为功臣的俾斯麦,十分清醒两国的矛盾不可调和,必须对其进行压制,尤其是外交上的孤立。
从地理位置上看,在欧洲对德国最大的威胁是俄国,一旦法俄联盟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德国,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孤立法国的核心就是,一定不能让法俄结盟,但如果“舔着脸”主动迎合俄国,对方一定会漫天叫价,甚至被绑在他们的战车上。
如何让俄国主动?俾斯麦的做法是利用英国打压俄国,逼其主动与德国交好。俄国是由内陆国家发展而来的,十分看重出海口,尽管拥有圣彼得堡港,但长达半年的结冻期,严重影响了其商业和军事的作用,他们又将目光盯在了君士坦丁堡。
这是通过黑海进行海上运输的必经之路,夺取黑海海峡成为俄国历代沙皇的梦想。而当时统治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只得依靠英国的帮忙才使其未能得逞。当然,英国为保护印度和英、印之间的贸易线,始终戒备俄国对土耳其的入侵。
双方在克里米亚大打出手,结果俄国失败,黑海实行中立化政策,两国矛盾加剧。1870年,俄国借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之机,单方面宣布废除黑海中立化,俾斯麦表示支持。英、俄两国再次大打出手,俾斯麦一反常态地与奥匈帝国结盟。
这下,俄国慌了,与土耳其的战争还未结束,又与英国交恶,而德、奥同盟彻底地将俄国置于孤立的境地。最后不得不向德国主动示好,签订双边安全协定,规定俄国在德、法两国冲突中保持中立。这成为俾斯麦外交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
《德、意、奥同盟条约》,全面孤立法国。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为同盟,眼看着英国与俄国在巴尔干“两虎相争”。而法国的衰弱,让英国失去了一个遏制俄国的帮手,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俄国的军事力量再次进入黑海。当然,俾斯麦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扩张。
统一后的意大利,在欧洲大国中实力最弱,又比其他小国强大。然而,其实力不济,野心却不小。俾斯麦尽管十分看不上意大利,对其不切实际的雄心壮志更是嗤之以鼻,特别是毫无战斗力的军事力量,简直就是笑话,但还是接受其为盟友。
在俾斯麦看来,一方面,剥夺法国的一个潜在盟友;另一方面,使奥匈帝国获得一个友好的邻国,共同对付俄国。更重要的还是想借意大利“搭桥”,拉近与英国的紧密关系,挑拨英、法两国关系,并遏制俄国的扩张。
由于英、法两国为争夺埃及,以及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双方关系急转直下,而意大利也因突尼斯与法国矛盾很深。于是,在俾斯麦的唆使下,英、意、奥匈三国签订了《地中海协定》,共同维护地中海地区的稳定。这次,俾斯麦很满意。
首先,在外交上孤立法国的同时,又孤立了俄国,使得俄国越来越离不开德国的支持,更加依赖其在英、俄战争中保持中立。而俾斯麦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不仅将双方的注意力从法国身上移开,而且俄国也不敢与同样被孤立的法国结盟。
其次,加深英国与俄国的矛盾。由于《地中海协定》明显是针对俄国,使得英国深陷巴尔干半岛。尽管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始终没有放松对德国的戒备,但因德国在巴尔干并没有实质利益,反而抵消了对德国的关注度,全力对付俄国。
更关键的是,该《协定》是英国与德国的两个盟国签订的协议。也就是说,英国承担了援助两个盟国抗击俄国的全部责任,而德国却置身事外,过的“逍遥自在”。至此,俾斯麦煞费苦心构建的孤立法国、迫使俄国保持中立的外交体系大功告成。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法国向德国输送天然气,这到底唱的是哪一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iqiubifen.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uiqiubifen.com/wenda/5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