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5.亚洲杯总决赛韩国VS澳大利亚?的比赛结果分析一下?答澳大利亚队出场阵容:1-马修-瑞安;3-戴维森、6-斯皮拉诺维奇、20-塞恩斯伯里、2-弗兰季奇(74分钟,17-麦凯);5-米利甘、15-耶...

今天体育问答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朴柱昊,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2015.亚洲杯总决赛韩国VS澳大利亚?的比赛结果分析一下?

2015.亚洲杯总决赛韩国VS澳大利亚?的比赛结果分析一下?

澳大利亚队出场阵容:1-马修-瑞安;3-戴维森、6-斯皮拉诺维奇、20-塞恩斯伯里、2-弗兰季奇(74分钟,17-麦凯);5-米利甘、15-耶迪纳克;7-莱基、10-克鲁泽(71分钟,14-特洛伊西)、21-隆戈;4-卡希尔(64分钟,9-尤里奇)

韩国队出场阵容:23-金镇炫;5-郭泰辉、19-金英权、20-张贤秀;3-金珍洙、6-朴柱昊(73分钟,14-韩国荣)、16-寄诚庸、10-南泰熙(64分钟,11-李根镐)、22-车杜里;7-孙兴慜、18-李庭协(87分钟,4-金周荣)

伤兵满营的韩国队居然与实力出众的袋鼠军团一起,杀入了亚洲杯的大决战。在这场澳韩双雄对决之前,澳洲主帅博斯科特格鲁也被外界反复问到小组赛末战的失利,对这次决赛的影响。对于这个看似有些尴尬的问题,波帅自信满满的表示,“那场比赛我们输了,没错。但那场比赛我们打得也非常好,小组第二出线也没什么不好,我们可以在留在布里斯班,省去了旅途的劳顿。我们要的是最终的冠军!那场比赛不过是一场过去的无关紧要的比赛,提这个没有意义!我们的实力完全可以媲美韩国!”

在今天的比赛中,澳韩两队的比赛也是难分伯仲。虽然隆戈的进球一度让袋鼠军团接近在90分钟内夺冠。但孙兴民的压哨绝杀,生生的将比赛拖入加时。加时赛中,韩国人体能下降束缚了他们的发挥。而加时赛上半时最后阶段特洛伊西的破门,最终让东道主2-1取胜。澳大利亚最终如愿捧得亚洲杯冠军,也报了14天前小负太极虎的一箭之仇,在家门口上演了任性复仇!而澳大利亚最终夺冠,也没有让上届亚洲杯决赛加时输球的悲剧再现。

君子报仇,3场不晚!在悉尼,作为东道主的袋鼠军团上演了任性的复仇!1月31日的亚洲杯决战,东道主澳大利亚用2-1的比分战胜了太极虎韩国队,捧得了球队历史上首座亚洲杯冠军奖杯,也成功复仇了太极虎。而仅仅在14天前,韩国队用一个1-0,让东道主在小组赛末轮好好的郁闷了一把。

德甲美因茨为何排第一,有哪些球星?

美因茨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球星。队伍里面有很多德甲老油条.

两位奥地利国脚——中场伊万席茨、后卫富克斯在球队中起到重要作用。前者是国家队队长,在中场富有创造力;后者本赛季从波鸿转会而来,助攻能力优秀,上个赛季打拜仁还进过一个精彩的小角度任意球。

中后卫诺韦斯基和博·斯文森(丹麦国脚,不是那位很出名的)是跟着球队从乙级升上来的老臣。不过总的来说,都属于正面防守出众的一类.言下之意就是.(我记得诺韦斯基进过不少乌龙.)

现在比较火的就是霍尔特比和许尔勒了。霍尔特比上赛季中段从沙尔克加盟(被蒿俊闵抢了7号球衣),冲击力比较强;许尔勒被多家豪门看好,已确定下赛季加盟勒沃库森,在场上则常常被图赫尔作为奇兵使用。

从皇马引进的绍洛伊.高中锋,脚下也有些活,总的来说也是冲击力较强的年轻球员。

其他的.维特科洛、黑勒、波兰斯基、卡尔汉.老油条了,没有特别突出的.算是勤勉球员吧。还有阿拉吉,身材瘦小,属于机会主义者,不过摆脱能力也还行.

总的来说.很难得出为什么这支球队会突然走红。虽然夏天的确也进补了一些实力球员,但是不至于在赛季结束时打破整个格局。现在只能解释为,大部分球员经过下个赛季后半段的磨合,现在配合默契;然后又因为上赛季排名较低,没有引起各队重视;队内几位实力球员同时迎来了一个竞技高峰。考虑到德甲球队、球员时不时会出现突然状态井喷(比如明塔尔、巴克利、伊比舍维奇,又比如某赛季下半段的纽伦堡),以及本赛季到目前为止的混沌状况(传统豪门灾难般的表现,中游球队纷纷走强),不看好可以笑到最后.

个人预测,获得欧洲联赛参加资格就是成功。(请美因茨球迷原谅.纯属个人观点.欢迎砸砖)

P.S 说完才发现漏掉了更老的油——西马克。在汉诺威、勒沃库森、斯图加特效力过,一度被药厂当成巴拉克的替代者,结果一个赛季就废了,药厂也险些降级.感觉虽然技术不错,但是心态不好,发挥也不稳定.

建厚娜恩家是不是很有钱

是的,建厚娜恩家家庭条件很好。观看过节目《超人回来了》里的观众可能会很喜欢里面一对可爱的宝宝,那就是建厚和娜恩。建厚娜恩的爸爸是韩国足球运动员朴柱昊,建厚娜恩的妈妈是瑞士人,是做翻译这方面工作的全家准备去往瑞士。在节目中居住的房子也很大,装修非常的豪华,父母的职业收入也非常客观,所以建厚娜恩家很有钱。

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父母只需要当一个“损娃家”

“阿姨,我压力太大了,想跳楼……”

这是贺兰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了一起特殊警情,接到这通电话,接警员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一边安抚小男孩情绪,一边引导其说出身份信息、家庭位置关键信息。

在确定了男孩所在位置后,接警员迅速指令派出所、消防救援赶到现场,而接警员则继续倾听小男孩的诉说,尽量为民警救援争取更多时间。

随着交流的深入,小男孩终于吐露了心声:“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对我说很难听的话, 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不争气的东西,给我滚: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强多了,你看看你能做什么,一无是处……”

并且小男孩的母亲还经常对其发脾气,加上对孩子损言损语,长期以来,导致孩子压力过大,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当民警到达现场后,试图敲开小男孩的家门,小男孩的情绪突然变得激动,不愿意开门。最终接警员决定自己到现场劝说小男孩。

17分钟后,当接警员出现在楼下时看到小男孩半边身子已经悬空,为防止出现意外,接警员通过自己的电话对小男孩耐心劝说,终于小男孩放下了心中的戒备,从窗台上下来打开房门。

在房门打开的那一瞬间,母亲将小男孩抱在了怀中,哭着说:“没事就好,妈妈再也不说你,妈妈错了。”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窗户,有的时候也是墙,父母的一句话可能会伤害孩子一辈子,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有专家研究指出,在中国68%的父母都曾经损过孩子,而这种行为将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伤痛。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n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第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张30分的考试卷,整个人看上去比较胆小,神情紧张, 身上刻着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 “脑子让猪吃了吗?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第二个孩子是刚刚跟小伙伴们完成一场不错的足球比赛,身上的泥渍还在,因此惹怒了父母:“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第三个孩子手里捧着打碎的花瓶,无助地望着你,眼神空洞,像是随时等待父母的责骂,他的身上刻着的话是: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吗?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都忽略了损言损语带给孩子的影响,在孩子做错或者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时候。

都会说出让孩子伤心甚至绝望的话,很多父母损完孩子之后都不觉得有什么错,甚至不觉得自己对孩子用过损言损语。

在网上一搜,能发现生活中很多因为父母的损言损语导致孩子自杀的案例不在少数。

看过一则这样的新闻,贵州一名8岁的小女孩作业没写完,怕被父亲责骂,便离家出走了。原来,女孩的父母离婚了,父亲靠送外卖养家糊口,独自抚养孩子。

可父亲为了让孩子认清现实,经常对女孩言语犀利:“ 从我和你妈离婚,我对你是怎么样的?现在公司没我苦,凌晨3点还在接单;我熬夜赚钱都是为了让你过好点……”

长时间的损言损语,会让孩子感觉被父母嫌弃,认为自己真的没用,出现了自暴自弃、抑郁、自杀等现象。

三、父母好好说话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韩国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某一期节目中,爸爸朴柱昊起床后,客厅变成了“灾难现场”:满地的麦片,姐姐趴在地上吃麦片,弟弟光屁股坐在麦片上。

一向好脾气的朴柱昊见到这样的“大场面”也愣住了,本以为他要大发雷霆,但是他却克制住了脾气,弯下腰问了姐姐一句:“因为爸爸不在,娜恩给建厚做的饭吗?”

原来是因为弟弟饿哭了,娜恩想要照顾弟弟,所以把麦片和牛奶拿出来和弟弟一起吃。问清楚了原因,朴柱昊不但没有批评姐姐,反而对她说“。”

如果换做是你,你会像朴柱昊这样做吗?而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样克制的父母太少了。

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他们为了让孩子认清现实,言语犀利对孩子损言损语,可能会让孩子暂时“听话”,但真正的问题孩子最深处没有被发现,很容易故态复萌,甚至会引起孩子的愤怒、叛逆、不配合。

那不是教育,是压制、中断、阻碍了发现孩子行为背后动机与需求的进程。

所以,父母应该用温和与耐心,和孩子好好沟通,更能触及到事情的本质,方便父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拒绝损言损语,教育孩子请低声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与孩子沟通用不同的声调说话,会收到不同的效果,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第一,父母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音量

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父母大声说话时,孩子的内心就开始变得紧张,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那么,父母该如何控制自己的音量呢? 其实,很简单,当我们听到自己的声音开始变大的时候,先停下来, 问问自己现在是不是困了、累了、肚子饿了?还是此刻心情不好?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生气并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是想发火的时候,娃刚好出现面前,可能就把他们当成了出气筒。这个时候,停下来思考自己发火的原因,就很有必要了。

如果孩子依然缠着你闹腾, 最好的方式就是坦诚地告诉孩子:“我今天心情不好,所以我的声音可能会比较大。”

第二,父母说话情绪要稳

美国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博士提出了“三位一体大脑理论”,其中情绪脑和理智脑掌管着人的情绪和理智,在与孩子说话沟通中,父母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势必就会出现损言损语的情况。

父母需要做到 “先倾听后开口,先情绪后事情。 ”同事马姐在辅导儿子写作的时候,遇到一道难题马姐就反复给儿子讲解,可儿子依然做不出来。马姐开始变得急躁,心中冲上了一股怒火。

但她还是控制住了自己,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之后便说:“做了这么多次,的确令人头疼,我还可以帮你做些什么?是继续讲解还是请教老师?”

儿子不慌不忙地说:“让我自己想一想”,最终孩子解出了这道题。 当你理解孩子的情绪时,他的情绪就会平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正如《道德经》所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事情无论好或坏,对与错,都有其教育的价值,而语言的善意和智慧与否,却能深深地影响孩子,甚至一生。

第三,父母要注意我们的身体语言

和孩子说话时,还要注意我们的身体语言,孩子不仅能敏锐地观察声音、语气和面部表情,还能感知到非常细微的身体语言。

有一次闺蜜的女儿兴高采烈地说,长大后想要成为一个超厉害的科学家。闺蜜心想就以女儿的成绩,当科学家简直是白日做梦,便不由自主地翻了一个白眼,转身就走了。

这件事情之后,女儿开始疏远闺蜜,闺蜜察觉到情况后,主动和女儿聊天,才知道是自己不经意的肢体语言,伤害到了女儿。

与孩子沟通时, 父母千万不要做出翻白眼、叹气、转身、耸肩这类的动作。

因为这些动作,会给孩子自我表达的热情泼上一盆冷水,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不自信。

父母的说话风格,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好好说话,养出真诚、热情、专注的孩子。

孩子忘记写名字得0分大哭,父母:老师做得对,这样才能长记性

01

前近日,一位浙江温州小学生大哭的视频走红网络。是什么事情让孩子如此崩溃呢?是因为自己得了0分。有的人会说,下次好好学习,成绩就好了。实际上,孩子得0分并不是因为自己不会答题,而是因为自己忘记在卷子上写名字,所以得了0分。

视频中的小学生趴在课桌上掩面哭泣,桌面上有一张试卷,打着两个分数,第一个是98分,后来被划掉变成了0分。

老师改分数的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忘记在试卷上写自己的名字,想给孩子一个教训。

视频发出后,老师的做法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赞同,有人说“老师做的对,不然下次又要忘”。

有些父母也觉得老师做得很对,他们也觉得,孩子的性格一直很皮,经常在试卷和作业本上忘记写自己的名字,说了很多次也没有记住。这次得零分就是给孩子的一个惩罚,希望孩子能长记性,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想父母可能也没有想到,平时大大咧咧的儿子竟然会因为得0分而大哭吧,可见这样的做法确实给孩子“长记性”了。但是,这就意味着这一定是一件好事儿吗?又或者说,惩罚真的能让孩子从此改变粗心的毛病吗?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思考。

02

现实生活中,父母会采取各种惩罚措施,让孩子长记性从此避免犯错误。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一个男孩出去玩儿,连续两晚夜不归宿,父母发现后,对孩子采取了惩罚措施。他们让男孩在大庭广众之下下跪,头上还顶着一块砖头,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还会用电线抽孩子。

直到男孩写下保证书,保证下次不会再夜不归宿,也不会再偷偷骑车出去玩,这件事情才算作罢。

关于惩罚,其实谁都不陌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惩罚就是给个体直接加一个不愉快经验,从而来减少行为频率的过程。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惩罚是为了让孩子减少犯错误或者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像是上文中不写名字的小男孩,老师为了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便直接给了孩子0分,孩子看到本来是98分的试卷变成0分,虽然难过大哭,但是有了这一次的教训后,他之后自然会更加小心。

惩罚作为一个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的确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合理的惩罚对于孩子们而言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位老师讲到只要合理运用惩罚手段,孩子们是可以改变不良习气,在行为处事上可以做到更好。

老师说班级里有一名男生,在上课的时候总喜欢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处溜达,严重影响了其它同学听课。

老师为此想出了一个办法,将他的椅子直接搬到了讲台旁边,面对男生的疑惑,老师回到说,“既然你不想坐在位置上,那就站着听课吧。”

一开始男生觉得无所谓,站着就站着吧,但是后来时间久了,男生的腿开始酸了,便跟老师说能不能拿回椅子。

老师趁机说:“拿回椅子可以,但是你要坐下来听课,以后要是再随意离开座位,那你以后就只能站着听课。”

男生答应了老师的要求,且之后真的不再随意走动。

惩罚让孩子们意识到生活中不仅仅只有甜蜜和成功,也会有痛苦和挫折,当自己做错了事,自然会受到来自老师、父母的惩罚。

03

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对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确实有帮助,但是过度的惩罚或者是错误的惩罚不但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加深内心的恐惧。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海姆·吉诺特曾经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的时候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地不被觉察。”

郑州有位12岁的男孩,经常趁父母上班的时候偷偷拿家里的钱出去玩,第一次父母发现后,把他吊在了晾衣架上,妈妈拿着鞭子一遍遍地抽打。

本以为孩子认识到偷钱的代价后不会再犯了,但仅仅过了三天孩子又开始偷拿钱,且这次拿的非常小心,每次只拿一点点,不仔细查看根本发现不了。

孩子父母很是疑惑,明明当时孩子保证的很好,为什么转眼便再次犯错误,甚至是变本加厉。

不良惩罚的第一个坏处是让孩子学会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无视自己的过错。

因为大脑中有个逃生机制,当孩子感受到恐惧、害怕时,孩子会精神紧绷,随时准备逃避灾难。虽然,家长在大声教育或责打孩子,但孩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别骂了,别打了!什么时候结束?”

所以当听到家长问:“以后还这样吗?”孩子立马表现得很老实,回答:“不这样了!”

但孩子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肯定没有,因为孩子内心的注意力全在怎么逃避惩罚这件事中,即使知道自己做了错事,但也少有余力去认真思考和悔过。

网上一位 育儿 博主说起过关于孩子不吃饭的问题,当孩子开始独立进食后,总会遇到孩子不愿意吃饭的场景,这时博主就会放任孩子自己去玩,但是会提前说好不吃饭也没有零食。

让孩子意识到,你不在规定的吃饭时间内吃饭,那么你就得承受饥饿的代价。但是,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饿了就会立马给她零食吃,然后会趁机教育孩子:“你看,你不吃饭就会饿的。”

但此时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不会,孩子只会觉得爸爸妈妈又在碎碎念了。

不良惩罚的第二个坏处是孩子没有得到一件事的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跟孩子行为有直接逻辑关系的后果,不是家长的打骂、大声吼叫等人为制定的后果。只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做这件事或者做错事情的后果,孩子才会知道,原来我不吃饭是会饿的。当孩子领略过自然后果后,孩子的内心自然有判断下回还能不能继续这么做。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刘星的好朋友鼠标因为考试不及格,但是受到爸爸的责骂所以偷偷涂改了分数,结果被老师发现叫来了家长。

鼠标的爸爸一看孩子犯了这么大的错,加上周围还有老师在场,觉得很不好意思,愤怒的情绪占了上风,拿起旁边的扫把就想打鼠标,幸而被老师拦了下来。

此时,鼠标爸爸真的是想让孩子改正错误吗?其实不是,他打孩子的原因更多是孩子让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自己的坏情绪无处发泄,转而对孩子挥起了拳头。

作家显克维支认为,“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良惩罚或者是过度惩罚本质上依旧是用暴力手段去控制孩子的行为,一旦涉及到控制,就必然会有反抗的发生。

虽然目前孩子屈服于父母的暴力手段无法逃避,但并不意味着长大后的孩子没有了反抗的能力,一旦孩子有了反抗力量,父母又该如何惩罚孩子呢?

04

既然惩罚不能乱用,那么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难道要视之不理吗?当然不是,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教育犯了错的孩子。

第一,让孩子承担犯错的自然后果,家长不再惩罚孩子。

之前有位8岁的小男孩很调皮,把班级的班牌弄坏了,老师找到了家长,家长知晓后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班牌是你弄坏的,你也不是小孩子了,应该要承担起责任了。”

于是,妈妈便叫男孩去街上捡废品换钱,男孩捡了很久才凑足了买班牌的钱。

这位妈妈看似很心狠,但是她知晓若是自己掏钱买班牌,孩子内心依然会觉得损坏一块牌子没什么大不了的。

只有当孩子理解了赚钱的不易,他才会更加珍惜身边的物件,不会随意破坏。

“自然后果惩罚法”让孩子自己接受做错事情的后果,远比家长干预有效。

第二、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可以先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韩国的一档综艺节目《超人回来了》有一幕很经典。

爸爸朴柱昊起床后发现客厅被两个孩子糟蹋得一塌糊涂,满地都是麦片,姐姐在地上吃麦片,弟弟则是光着屁股坐在麦片上。

很多网友以为爸爸要发火了,但是朴柱昊没有向姐姐发脾气,而是蹲下身来问姐姐为什么要将麦片弄得到处都是。

姐姐说是因为弟弟肚子饿了,自己想要给弟弟做吃的。

听到女儿的回答后,朴柱昊不但没有批评她,而是姐姐为弟弟做饭。

有时候孩子想法与能力是不成正比的,难免会好心办坏事,他们并不是真的想给父母添麻烦。

所以家长面对犯错了孩子,先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父母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

之前看到过一则新闻,江苏宿迁一个熊孩子贪玩将墨水从自己家的窗户边撒下,由于家里的楼层比较高,所以有不少住在底下的住户遭了殃,不仅仅是窗户上沾满了墨水,更令人绝望的是,晒在阳台上的被子和衣服上也都沾满了墨水。

孩子妈妈发现后,便立即带孩子挨家挨户去道歉,并且将沾了墨水的衣物都拿回家清洗,爸爸也请了专业人士清洗楼外墙。

曾见过不少父母让孩子一个人去解决问题,自己站在孩子旁边冷嘲热讽,虽然美名其曰是让孩子锻炼,但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行为无疑是拒绝承认自己有一个会犯错的孩子。

如此长大的孩子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会求助父母,要么独自承受生活中的苦难,要么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但是,当父母和自己站在一起解决问题时,孩子内心是非常稳定的,因为Ta没有感受到因为犯错误而被父母抛弃,即使将来遇到困难,也很愿意寻求父母的帮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尔·卡特说过,“孩子 健康 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 健康 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而让孩子建立其 健康 的心理基础之一便是不滥用惩罚措施,多数惩罚只会带来一个后果,那便是让孩子惧怕父母,而不是亲近父母。比起孩子犯错误会带给孩子的伤害,父母滥用惩罚才是真正伤害孩子的行为。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 育儿 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 育儿 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 朴柱昊 ┛朴柱昊一家》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iqiubifen.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