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庾亮详细资料大全优质回答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规。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北)人。东晋时期外戚、名士,丞相军咨祭酒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庾亮姿容俊...

今天体育问答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马何,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庾亮详细资料大全

庾亮详细资料大全

优质回答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规。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鄢陵北)人。东晋时期外戚、名士,丞相军咨祭酒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

庾亮姿容俊美,善谈玄理,举止严肃遵礼。早年被琅邪王司马睿召为西曹掾,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颇受器重。其妹庾文君又嫁世子司马绍(晋明帝)为妃,他与司马绍也结为布衣之交。王敦之乱时,以左卫将军协同诸将平叛。

司马绍驾崩后,庾太后临朝,庾亮名义上与王导等人共同辅政,实则拥有决断政事之权。他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依法断事,又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后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造成了苏峻之乱。京师陷落后,庾亮逃奔寻阳,与江州刺史温峤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平定了动乱。乱事平定后,庾亮出镇豫州。陶侃死后,又代其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

咸康五年(339年),庾亮部署诸将,意图北伐,但遭朝臣反对。不久,重镇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忧闷成疾,终于咸康六年(340年)逝世,年五十二。获赠太尉,諡号“文康”。

庾亮善书法,有文集二十一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

基本介绍

本名 :庾亮 别称 :庾文康 字号 :字元规 所处时代 :晋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颍川郡鄢陵县 出生时间 :289年 去世时间 :340年2月18日 主要作品 :《让中书监表》《武昌开置学官教》等 主要成就 :助平王敦,坚守白石 官职 :征西将军、都督七州诸军事等 爵位 :都亭侯 諡号 :文康 追赠 :太尉 典故 :玉树埋尘 人物生平,风格峻整,助平王敦,参闻顾命,身处祸乱,出镇芜湖,上疏北伐,忧慨而卒,人物评价,个人作品,轶事典故,何肥何瘦,疲于津梁,作民之俊,丰年美玉,何者居右,足没林公,感念亡儿,卿可赎我,胸中柴棘,玉树埋尘,拒卖的卢,元规啸咏,戴洋预言,白头公在,亲属成员,父母,同辈,儿子,孙子,曾孙,史料记载,后世纪念,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风格峻整

庾亮是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兄长,是庾琛的儿子。庾亮的姿容俊美,善于言谈议论,喜好老庄之学,为人严肃庄重,一举一动遵礼而行,即使在闺阁之中,也并不需要严教,就能自守礼法。时人把他与夏侯玄、陈群相提并论。庾亮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要征辟他为掾属,但庾亮没有接受,随其父住在会稽。他俨然自守,人们都有些顾忌他的方正严峻,不敢随便接近他。 永嘉元年(307年),晋元帝司马睿任镇东大将军时,听闻庾亮的名声,征辟他为西曹掾。二人相见时,元帝看到庾亮的仪表风姿,大喜过望,非常器重他,还要聘庾亮的妹妹为世子(司马绍)妃,庾亮反复推辞,元帝不许。后来又转任丞相参军,参预讨伐华轶有功,受封都亭侯,再转任参丞相军事、负责文书抄写整理的工作。东晋建立之初,庾亮被拜为中书郎,领著作事务,在东宫侍讲。他所讲授和解释的内容,大多都被人们称许。他与温峤同为太子司马绍的布衣之交。当时元帝正以法家思想治理乱世,把《韩非子》赐给司马绍,庾亮认为申不害韩非子的刑名权术之学,严厉苛刻有伤礼义教化,不应该多留心这些东西,司马绍对此也很赞同。后来又迁任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当时王敦驻地在芜湖,元帝让庾亮前去拜访王敦、商讨国事,王敦与庾亮交谈,不觉移动座位靠近庾亮,之后感叹道:“庾元规的贤能,远远超过了裴頠呀。”于是上表推荐他为中领军。

助平王敦

主词条:王敦之乱

太宁元年(323年),晋明帝司马绍即位,任命庾亮为中书监。庾亮上表坚决推辞,明帝从其所请。当时大将军王敦萌生叛逆之心,心中忌恨庾亮,而表面上却很敬重他。庾亮感到忧虑,便托病而离职,不久又接替王导出任中书监。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起兵后,明帝拜庾亮为左卫将军,与诸将一起抵抗王敦的部将钱凤。七月,王敦余党沈充败走吴兴郡时,明帝又授任庾亮持节、都督东征诸军事,命他督察流民帅苏峻等人追击沈充。王敦之乱平定后,庾亮因功被封为永昌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但他坚决推辞不接受。其后又转任护军将军。

参闻顾命

太宁三年(325年),明帝病重,不想见人,群臣都无法进入殿内。庾亮怀疑是负责宿卫的左卫将军、南顿王司马宗及右卫将军虞胤、西阳王司马羕另有图谋,于是径直进入寝宫见到明帝,痛哭流涕,不胜悲哀,述说司马羕和司马宗等人谋议废黜大臣,自己请求辅佐朝廷,要求废黜他们,明帝未。几天后,命庾亮与王导等受遗诏辅佐太子司马衍,轮番入殿领兵当值宿卫,又加庾亮为给事中,中书令。不久,明帝驾崩,由晋成帝司马衍继位。九月,庾太后临朝摄政,命庾亮与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共同辅佐朝政,但实际上一切政事都由庾亮决策定夺。

身处祸乱

主词条:

苏峻之乱

王导执政时,因宽和而赢得众心。庾亮执政后,一反前策,严厉任法,因而大失人心。再加上明帝遗诏中的辅政大臣,没有陶侃和祖约,二人怀疑是庾亮删除了遗诏上的有关部分,就说了一些有怨气的话。庾亮担心会引起内乱,于是派温峤出镇江州作为自己的声援,又修石头城以作防备。而南顿王司马宗自认不该丢失官职,心怀怨恨,平素又与苏峻交好,庾亮想杀他,司马宗也想废黜庾亮,自己执政。此时,御史中丞钟雅弹劾司马宗谋反,庾亮于是派右卫将军赵胤拘捕司马宗。司马宗领兵抵抗,被赵胤所杀,家族被贬姓为马氏。又免除西阳王司马羕的官职,降封为弋阳县王,虞胤被降职为桂阳太守。司马宗,是宗室的亲属;司马羕,是朝廷皇族中的元老,二人又是明帝时期的重臣,天下都认为庾亮是在铲除宗室。 琅玡人卞咸,是司马宗的党羽,和司马宗一起被杀。卞咸的兄长卞阐逃奔苏峻,庾亮以符节令苏峻交出卞阐,苏峻却将卞阐藏匿起来。而苏峻招纳了许多亡命之徒,专门用威刑治众,庾亮认为苏峻终将造成祸乱,想下诏征他进京,为此征徇王导的意见。王导说:“苏峻猜疑阴险,必定不会奉诏前来,不如暂且容忍他。”庾亮又在朝中说明此事,群臣无人敢诘难,只有卞壸争辩说:“苏峻实力强大,又靠近京师,行军用不了一个早上便可到达,一旦发生变乱,容易出差错,此事应该深思熟虑。”庾亮不听。温峤也多次写信劝阻庾亮。满朝大臣都认为此事不可,庾亮全然不听。苏峻听说此事,派司马何仍见庾亮推辞。庾亮不许,又让郭默、庾冰统军防备苏峻。于是下诏征召苏峻为大司农,让苏峻的弟弟苏逸代领部曲。苏峻再次上表推辞,又不获准。他整装准备赴召,但又犹豫不决。此时,他的参军任让与阜陵县令匡术都劝苏峻反叛,苏峻于是同祖约一起举兵。温峤听说苏峻不接受朝廷诏命,便要领兵东下守卫京师,三吴之地也要起义兵来护卫,庾亮都不同意,写信对温峤说:“我担忧西边(陶侃)甚于担忧历阳(苏峻),请足下千万不要越过雷池一步。” 十一月,孔坦、陶回向王导进言,请求“乘苏峻未到之时速截断阜陵的通路,把守长江以西当利等路口,敌寡我众,一战即可决胜。如果苏峻还未到,可以进军威逼其城。如果现在不先行前往,苏峻必会先行到达,苏峻一旦到达,那么人心危惧惊骇,就难以与他交战了。这种时机不能失去。”王导认为很对,庾亮却不听从。十二月初一,苏峻派部将韩晃、张健等人攻陷姑孰,夺取了食盐粮米,庾亮这才后悔。 既而韩晃进犯宣城,庾亮派军抵抗,不能取胜,苏峻乘胜兵临京师,到达蒋陵的覆丹山。陶回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有重兵戍守,不敢直接前来,必定从小丹杨南道徒步前来,应当埋伏兵众截击,可以一战擒获。”庾亮不听。苏峻果然从小丹杨前来,因为迷路,夜间赶行,各部混乱,庾亮听说后才感后悔。朝廷下诏,假庾亮符节、都督征讨诸军事,与苏峻战于宣阳门外。军队还未排成伫列,士兵都弃甲而逃。庾亮和庾怿、庾条、庾翼等人逃奔寻阳。临走时对侍中钟雅说:“以后的事情深深拜托给您了。”钟雅说:“户梁折断,屋椽崩毁,这是谁的过失呢?”庾亮说:“今天的事情,来不及说了。”庾亮乘坐小船逃走,乱兵竞相掠夺抢劫,庾亮的左右侍从用箭射敌,结果误中船上舵手,应声倒仆。众人大惊失色,准备逃散。只有庾亮安坐不动,缓缓地说:“这种手法怎么能让他射中寇贼呢!”大家这才安定下来。 庾亮向南去投奔温峤,温峤素来敬重庾亮,虽然他是败退而来,但温峤还是准备推举他为都统。庾亮推辞,与温峤一起推举陶侃为盟主。陶侃来到寻阳,仍因遗诏之事不满庾亮,时人议论陶侃会杀执政大臣以谢天下。庾亮非常害怕,等见到陶侃时,引咎自责,风神度量令人佩服。陶侃也就释然了,对庾亮说:“君侯您修石头城来防备老夫,怎么今天反过来又求我呀!”二人在一起宴饮闲谈了一整天。庾亮知道陶侃素来节俭,于是在吃薤菜时,特地留下薤白,陶侃问:“为什么要这样?”庾亮说:“因为薤白可以再种。”陶侃于是赞叹说:“庾元规不仅风流倜傥,也有为政的实际才能啊。” 陶侃于是与庾亮、温峤一同赶赴建康。到达石头城后,庾亮派遣督护王彰讨伐苏峻的党羽张曜,反被张曜打败。庾亮将符节送到陶侃那里谢罪,陶侃回答说:“古人曾有三败,君侯您才败两次。现在是紧急关头,不该计较这些。”又说:“朝廷政出多门,才产生国家的灾祸。自从王室丧乱以来,难道只是苏峻一人为患。”庾亮率二千人坚守白石垒,苏峻的步兵万余人,从四面围攻,士兵都感到恐惧。庾亮激励全军将士,拚死奋战,苏峻只好退兵,庾亮随后追击斩杀敌人数百。

出镇芜湖

咸和四年(329年)二月,苏峻之乱平息,成帝来到温峤的船上,庾亮得以进见成帝,哽咽悲泣。成帝下诏群臣与庾亮一起登上御座。次日,庾亮又来跪拜谢罪,请求将自己免职,准备带全家远投山林。成帝派尚书、侍中拿着成帝亲手写的诏令来安慰他说:“这是国家社稷的灾难,不是舅舅的责任。”庾亮上疏说:“祖约、苏峻肆行凶逆之事,罪过由臣引发,即便寸寸斩割屠戮,也不足以向七庙的神灵谢罪,不足以平息天下人的责难。朝廷又有什么道理再将臣与他人相提并论,臣又有什么脸面跻身于人伦呢!希望陛下即便是赐降宽宥,保全臣的头颅也就行了,对臣还是应当抛弃不顾,让臣自生自灭,那么天下人便能粗知劝善罚恶的纲要了。”成帝又下诏安慰,庾亮没有听从。还想遁逃于山水之间,自暨阳向东走。成帝下诏让有关部门挡住舟船。庾亮请求在外镇效命,于是出任为持节、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庾亮接受任命,出镇芜湖。 同年十二月,后将军郭默杀害江州刺史刘胤,占据湓口反叛,庾亮上表请求亲自征讨,朝廷于是命庾亮以本职再加任征讨都督,率将军路永、毛宝、赵胤、匡术、刘仕等步骑二万人,与太尉陶侃会合。咸和五年(330年)三月,庾亮到达湓口,与陶侃包围郭默。五月十九日,郭默的部将宋侯捆绑郭默父子出城投降,陶侃将其处决,首级传至建康。庾亮于是返回芜湖,拒绝朝廷的封赏。陶侃写信给他说:“赏罚升降,是国家的信义,很奇怪您这样矫情要独为君子吗?”庾亮回答说:“元帅指挥,武将们效命,我有什么功劳呢?”坚决推辞不接受赏赐。朝廷进庾亮为镇西将军,他又推辞。当初,因为讨伐王敦的功劳,封庾亮为永昌县公。庾亮一次次的辞让,数十次上疏,最后朝廷才允许。

上疏北伐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逝世。朝廷任庾亮为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庾亮推辞开府之职,移镇武昌。 当时王导辅政,成帝年幼,局势艰难,只维持着大体的局面,顾不上细节,王导所委派的赵胤、贾宁等诸将,都不守法,众人为此感觉担忧不满。陶侃曾打算起兵废除王导,但郗鉴不同意,这才作罢。到后来,庾亮又想废黜王导,于是写信给郗鉴,陈述王导的过错,并征求郗鉴的意见,郗鉴仍不同意,此事只好作罢。 咸康五年(339年),当时石勒刚死,庾亮有收复中原故土的想法,于是将豫州刺史之职授予辅国将军毛宝,让他与西阳太守樊峻领一万精兵,共守邾城。又任命陶称为南中郎将、江夏相,率部曲五千人进入沔中。庾亮之弟庾翼任南蛮校尉、南郡太守,镇守江陵。任命武昌太守陈嚣为辅国将军、梁州刺史,进入子午道。又派偏师伐蜀,进入江阳,擒获成汉的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将他们押送京师。庾亮则率十万大军,据石城,为诸路大军的后援,于是向朝廷上疏请求北伐,成帝让群臣商议此事。当时王导和庾亮的想法相同,而郗鉴认为物质准备不充分,不可贸然行事,太常蔡谟也认为石虎不是庾亮能够对付的,此事便作罢。正值后赵大军进犯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援,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没有及时派兵。同年九月,邾城失陷,毛宝、樊峻投水而死。当时庾亮还在上疏想移镇石城,听说邾城失陷,这才作罢。庾亮向成帝谢罪,请求自贬三级,降为安西将军。朝廷下诏让他恢复原职。不久,又拜他为司空,其余官职依旧,庾亮推辞不受。

忧慨而卒

庾亮自从邾城失陷后,忧闷成疾。当时王导、郗鉴相继去世,朝廷于是征召庾亮为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他又推辞,成帝准许。 咸康六年(340年)正月初一(2月18日),庾亮去世,享年五十二岁。朝廷追赠太尉,諡号文康。吊丧时,成帝亲临。等到下葬时,又追赠永昌公的印绶。其弟庾冰力表庾亮先志而推辞,成帝准许。

人物评价

王敦:庾元规贤于裴頠远矣! 庾阐:挺义之标,庾作民之俊。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润。 陶侃:平西将军亮雅量详明,器用周时,即陛下之周召也。 孙绰:金德时昏,乾纲绝纪。素灵南映,中宗蔚起。谁其赞之?数钟伊公。达人忘怀,形随运通。再潜再跃,婉若游龙。 房玄龄:①搢昵元规,参闻顾命。然其笔敷华藻,吻纵涛波,方驾搢绅,足为翘楚。而智小谋大,昧经邦之远图;才高识寡,阙安国之长算。璇萼见诛,物议称其拔本;牙尺垂训,帝念深于负芒。是使苏祖寻戈,宗祧殆覆。已而猜嫌上宰,谋黜负图。向使郗鉴协从,必且戎车犯顺,则与夫台、产、安、桀,亦何以异哉!幸漏吞舟,免沦昭宪,是庾宗之大福,非晋政之不纲明矣。②元规矫迹,宠阶椒掖。识暗厘道,乱由乘隙。下拜长沙,有惭忠益。 贯休:庾亮风流澹,刘宽政事超。 司马光:庾亮以外戚辅政,首发祸机,国破君危,窜身苟免;卞敦位列方镇,兵粮俱足,朝廷颠覆,坐观胜负;人臣之罪,孰大于此! 徐钧:戒君刻薄议申韩,老子申韩岂二端。横势始辞终复擅,异端每向遁辞看。 王义山:某仰惟某官学通六艺,忠贯三精,其谋略则荀攸、贾诩之密,其经济则周瑜、鲁肃之英,其吟啸则谢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则羊祜、陆逊之仁。 蔡东藩:①汹汹乱党入宫城,母后遭凶饱受惊。三十二年悲短命,九原应自怨亲兄。②王敦甫平,苏峻又乱。敦见忌于元帝,遂蓄异图,峻见忌于庾亮,乃生变志。推原祸始,皆由朝廷驭将无方,酿成巨衅。然庾亮之失,较元帝为尤甚。峻虽有不臣之心,但观其闻召之始,遣使白亮,自愿外迁,乃征命已下,又复乞补荒郡,倘亮许为通融,尚未敢称兵犯阙,大祸潜消,未可知也。乃一再不许,激之为乱,温峤郗鉴,求入卫而俱却之,孔坦陶回,谋截击而复不从,事前无弭变之方,临事无御贼之策,卒至忠臣战死,乱党入都,凭陵宫阙,劫掠府库,辱官吏,污士女,而亮反驾舟远逸,窜匿寻阳,谋人家国者,果可若是之躁妄粗疏、轻狂狡猾耶?故吾谓苏峻之乱,亮实首祸,而峻犹其次焉者也。③庾亮身为元舅,败不能死,徒自引咎,以塞众谤。卞敦观望不前,仍不加罪,晋政不纲,亦可知矣。④为典午复仇计,原宜北伐,为河朔救民计,亦宜北伐,庾亮之奏请伐赵,似也。所惜者,亮有其志而无其才耳。蔡谟之驳议,非谓赵不可伐,正以亮之不能伐赵,不得不为此激切之辞也。 田余庆:庾亮起自外戚,无功晋室,而又措置乖谬,与王、谢家族的历史很不一样。庾氏家族不能比齐王、谢,是可以理解的。

个人作品

庾亮有文集二十一卷,今已佚。《全晋文》收录有其作品:《让中书监表》、《让封永昌县公表》、《荐翟阳郭翻表》、《上疏乞骸骨》、《请放黜陶夏疏》、《请留庾怿监秦州疏》、《谋开复中原疏》、《斩陶称上疏》、《皇子出后告庙议》、《武昌开置学官教》、《与郗鉴笺》、《报温峤书》、《与周邵书》、《追报孔坦书》、《书》、《答郭预书》、《答王群咨为从父姊反服》、《翟征君赞》、《立行庙于白石告元帝先后》、《释奠祭孔子文》。 庾亮善书法,《淳化阁帖》收录有其墨迹《书箱帖》五行。

轶事典故

何肥何瘦

庾亮曾去拜访名士周顗,周顗说:“您喜悦些什么,怎么忽然胖起来了?”庾亮说:“您又优伤些什么,怎么忽然瘦下去了?”伯仁说:“我没有什么可忧伤的,只是清静淡泊之志一天天增加,污浊的思虑一天天去掉就是了!”

疲于津梁

庾亮曾经去佛寺,看见卧佛,就说:“这位先生是因普渡众生而疲劳了。”时人把这句话看成是名言。

作民之俊

庾阐当初写《扬都赋》时,称赞温峤和庾亮说:“温氏树立起道义的准则,庾氏成了人们仰慕的对象。比拟其声音,那就像铜钟的音响那样铿锵;比拟其品德,那就像宝玉一样晶莹发亮。”庾亮听说赋已经写好了,就要求看看,同时希望送给自己。于是庾阐又把其中的“望”字改为“俊”字,把“亮”字改为“润”字。

丰年美玉

世人称颂庾亮像丰年的美玉,庾翼像灾荒年头的粮食。庾家内部评论则说:“是庾亮称赞稚恭像灾荒年头的粮食,庾统像丰年的美玉。”

何者居右

王敦从武昌东下建康后,庾亮问他:“听说你有四友,是哪几位?”王敦答道:“您家的中郎(庾敳)、我家的太尉(王衍)、阿平(王澄)和胡毋彦国(胡毋辅之)。阿平当然是最差的。”庾亮说:“好像他还不同意最差的说法。”庾亮又问:“哪一位更出众?”王敦说:“自然有人(想说是自己)。”又追问:“是哪一位?”王敦说:“唉!自然会有公论吧。”左右的人踩了一下庾亮的脚,庾亮才没有再问下去。

足没林公

王献之曾经问谢安:“林公(支道林)比庾公(庾亮)怎么样?”谢安很不同意这样相比,回答说:“前辈从来没有谈论过,庾公自然能够超过林公。”

感念亡儿

庾亮的儿子庾会在苏峻之乱中被杀。诸葛恢的女儿诸葛文彪是庾会的妻子,她守寡后,将要改嫁江虨,诸葛恢写信给庾亮谈到这件事。庾亮回信说:“令爱还年轻,这样做自然合适。只是我感念死去的孩儿,就像他刚刚去世一样。”

卿可赎我

温峤年轻时,屡次和扬州、淮中的客商赌博,一赌起来,总是赌不过人家。有一次,他又去了,输了很大一笔钱,没法回去。温峤和庾亮交好,他就在船上大声招呼庾亮说:“你该来赎我!”庾亮立刻送钱过去,他才能够回来。这种事发生了很多次。

胸中柴棘

僧人竺法深说:“有人评论庾亮是名士,可是他心里隐藏的柴棘,恐怕有三斗之多(比喻有心计)!”

玉树埋尘

庾亮将下葬时,何充悲伤不已,叹道:“把玉树埋在土中,让人在感情上怎么受得了。”

拒卖的卢

庾亮的坐骑是的卢马,殷浩认为的卢马会不利于主人,劝他把马卖了。庾亮回答说:“怎么能将自己的祸事转嫁给别人呢?”殷浩惭愧地退下。 庾亮

元规啸咏

庾亮在武昌时,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楼吟诗咏唱。他们正吟兴高昂之时,听见楼梯上传来木板鞋的声音很重,料定是庾亮来了。接着庾亮带着十来个随从走来,大家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胡床上,与众人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后来王羲之东下建康,和王导谈到这件事。王导说:“元规那时候的气派也不得不收敛一点。”王羲之回答说:“唯独幽深的情趣还保留着。”

戴洋预言

庾亮曾经问术士戴洋:“上天为何对胡人(后赵)有利而对我不利?”戴洋对他说:“石虎今年也将受死,现在担忧的不是贼寇,只是担忧您的病。”庾亮问:“怎样才能治好我的病?”戴洋说:“荆州受兵,江州受灾,您可以辞去这二州刺史的职务。”但庾亮最终没有解职,于是病重。戴洋说:“当年苏峻作乱时,您在白石祠中祈福,答应会奉献一头牛,但到现在都未还愿,所以为这个鬼所困扰。”庾亮说:“确实有此事,您是神人啊。”有人问戴洋:“庾公还能活多久?”戴洋:“到明年。”当时庾亮已经认不清人了,众人都认为他乱说,而庾亮果然到次年的正月一日才去世。

白头公在

庾亮诛杀南顿王司马宗时,晋成帝司马衍年幼,不知此事。许久后,他问庾亮说:“往常的那个白头公(司马宗)在什么地方?”庾亮回答说司马宗因谋反已经伏诛。成帝哭泣著说:“舅父说他人是叛贼,就轻易地杀了他。如果别人说舅父是叛贼,该怎么办?”庾亮感到恐惧,脸都变了颜色。

亲属成员

父母

父亲 庾琛,字子美,官至丞相军咨祭酒。 母亲 毌丘氏

同辈

弟弟

庾冰,字季坚,官至车骑将军,假节。卒赠司空、侍中。 庾怿,字叔预,官至西中郎将、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军事、假节,因送毒酒给王允之之事被成帝得知责问而服毒自杀,追赠侍中、卫将军,諡号简。 庾条,字幼序,官至冠军将军、临川太守,封(都)乡亭侯,卒赠左将军。 庾翼,字稚恭,官至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领南蛮校尉,封都亭侯,卒赠车骑将军,諡号肃。 妹妹 明穆皇后庾文君,晋明帝司马绍妻。

儿子

据《晋书》记载,庾亮有三子:

庾彬,年幼时即聪慧过人,于苏峻之乱中遇害。 庾羲,官至吴国内史。 庾龢,字道季,官至中领军。

孙子

庾准,庾羲长子,官至豫州刺史、西中郎将。 庾楷,庾羲少子,官至右将军。 庾恒,庾龢之子,官至尚书仆射,卒赠光禄大夫。

曾孙

庾悦,庾准之子,义熙(405年-419年)中任江州刺史。

史料记载

《晋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资治通鉴》等也有记载。

后世纪念

主词条:

庾亮楼

九江

据传,庾亮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建有庾楼,楼下有三啸堂,楼南有一古槐,几经兴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灾。有因之命名的“庾亮南路”、“庾亮北路”。庾亮楼为古代江州名胜之一,文人墨客,多爱登楼眺望,饮酒吟诗,留下不少名诗作。白居易的诗中曾多次提到庾楼,如“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楼”、“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2007年,九江重建庾亮楼于西园旧址,为“江州十景”之一。 九江庾亮楼

主词条:

庾亮楼

(鄂州)

湖北鄂州也有庾亮楼(又称南楼),因庾亮戴月闲游,踏木屐漫步登南楼的故事而得名。南楼在历史上曾被多次修葺,现存古楼是民国年间在原基复建的。1983年后,鄂州市 *** 将庾亮楼列为重点保护单位。2002年11月,庾亮楼被列为湖北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形象

2016年电视剧《书圣王羲之》:李熙饰演庾亮。

”夫复何求.的前一句是?

优质回答夫复何求的前一句是惟忠与义。

夫复何求(fú fù hé qiú )不是一个固定的词语或者成语,而是一个常用短句。意思是我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得到这个就足够了。

较早的出处见于唐修《晋书·宗室列传》“承叹曰:‘吾其死矣!地荒人鲜,势孤援绝。赴君难,忠也;死王事,义也。惟忠与义,夫复何求!

夫,是语气词,表示强调;复,还有;何,什么;求,追求,这里可解释为愿望。全句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追求呢?意思是我已经没什么遗憾了。  

扩展资料:

“夫”的读音并非是 fū ,而是 fú ,是句首发语词,无实意;而并非“大丈夫”或其他的什么意思。因此,这个短句适用范围很广,并不限于婚姻。

出自:《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内容介绍: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杜甫的古体诗

优质回答问题是要问杜甫写过那些古体诗么?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梦李白二首之一 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梦李白二首之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杜甫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将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杜甫

国初以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杂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盾。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花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犹酣战。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涂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寄韩谏议 杜甫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古柏行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双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

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

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

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

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於

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哀王孙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嫠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陆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杜甫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马何-马何祖》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iqiubifen.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