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甲鱼苗培育~广西甲鱼养殖
今天体育问答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广西甲鱼苗培育,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滩面镇养甲鱼培训地址

滩面村十四队。根据查询百度地图显示,广西陆川县滩面镇为农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陆川县滩面镇滩面村十四队,是一家专门培训养甲鱼的合作机构。
怎么才能养好黄沙鳖
黄沙鳖是中华鳖的地方种(生态型),它是西江水系特有的品种,分布于广西、广东的西江流域地区。过去,黄沙鳖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的电、炸、滥捕等使黄沙鳖的资源已濒于枯竭。1990年后人工驯养黄沙鳖才逐渐在广西发展起来,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现在已形成了亲鳖培育、人工孵化、稚鳖养殖、幼鳖养殖、成鳖养殖、饲料配合、疾病防治等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养殖配套技术。黄沙鳖的成年个体比一般中华鳖重1~2倍,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加温越冬),1龄鳖达1千克,3龄鳖可达3~4千克,而一般中华鳖1龄仅重0.75千克左右,3龄鳖为1.5~2千克。黄沙鳖的裙边特别宽厚,肌肉特别发达结实,血液特别丰富,故可供食用的部分优于一般中华鳖,而且肉质鲜美,历来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其价格也居鳖的榜首。2002年在南宁市,一般中华鳖每千克售价60~80元,而黄沙鳖(体重1千克的商品鳖)每千克售价高达160~200元;在广东、香港,黄沙鳖已卖到每千克240元,市场前景看好。
1.黄沙鳖的形态特征
黄沙鳖体略扁平,呈椭圆形(雌鳖略呈圆形),背腹有头、尾、四肢(可缩入硬甲内)以及骨质构成的硬甲。整个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大部分。
(1)头
黄沙鳖的头较粗大,前端稍扁呈三角形,中央凹,两侧稍微隆起。头的前端有尖而光滑的吻部,吻端长,呈管状,称为“吻突”。吻突长约等于眼径,是采食的主要器官。上颌稍长于下颌,两颌均无齿,被唇瓣状的皮肤皱褶和角质喙,角质喙边缘锋利,用以咬碎螺、蚌等坚硬食物。口大,口裂向后伸达眼后缘。有发达的肌肉质舌,但不能伸展,仅具吞咽的功能。眼小,呈圆形,位于头部上方两侧。眼睛上方有眼睑,下方有瞬膜,眼后有圆形鼓膜,视觉敏锐。
(2)颈
黄沙鳖的颈较长,能伸缩,伸出后能前后左右摆动。头和颈长可达鳖甲的2/3~3/4,头伸出折向后方时,吻尖可达后肢部。
(3)躯干
黄沙鳖的躯干有背、腹两块甲板。背甲呈卵圆形、扁平,中央有凹沟,两侧稍隆起,两边有8个锯齿状突起。腹甲小于背甲,表面光洁平坦。背甲与腹甲之间由韧带组织相连接。躯体周边(背甲边缘)有一条比较宽厚的胶质裙边,有潜伏于泥沙和改变游动方向的辅助作用。
(4)四肢
黄沙鳖的四肢粗短,每肢有五趾,内侧三趾有锐利如钩的爪,这与鳖在陆地上爬行、攀登和挖洞相适应。趾间有蹼,这是利于在水中游泳的特殊构造。
(5)尾部
黄沙鳖的尾呈锥形,泄殖孔开口于尾部,纵裂形,呈星状孔。雌鳖尾部与裙边持平或不露出裙边,据此可以鉴别雌雄。
(6)体色
黄沙鳖幼小时背甲呈灰褐色,有6对对称的黑色斑点;腹部呈浅黄色微带红色,有5对对称的斑点,可作为识别黄沙鳖的标志。进入成年后,其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体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背甲及腹部斑点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从外观看,黄沙鳖的颜色比其他中华鳖(台湾鳖、湖南鳖)的灰褐色或灰绿色更受人们青睐。
2.黄沙鳖的内部构造
(1)骨骼系统
黄沙鳖的骨骼系统由背甲板、腹甲板、脊柱、头骨、肩带骨、前肢骨、腰带骨及后肢骨等部分组成。
背甲板前端有1块较宽的颈板,后接8节狭长而呈矩形的椎骨,其两侧各有8块肋骨,整个背甲共有25块小骨板以锯齿状骨缝缀合而成。腹甲骨共9块(包括上腹甲骨、中腹甲骨、下腹甲骨)。剑腹板1对,内腹板1块,中下腹板前后紧密连接成对,对与块均靠胶膜凝结。
(2)消化系统
黄沙鳖的消化系统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道包括口、口腔、咽喉、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泄殖腔和泄殖孔等部分。消化腺由发达的肝脏、胆囊、胰脏、脾脏及肠腺等部分组成。
(3)肌肉系统
黄沙鳖的肌肉分为体肌和脏肌两部分。体肌具有一定形状的肌肉块,多数与背甲、腹甲相连接,四肢肌肉发达。
(4)呼吸系统
黄沙鳖是用肺呼吸的水陆两栖爬行动物,整个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空气从外鼻孔、鼻腔、内鼻孔、喉头经气管到达肺部。肺部是一对浅黑色的薄膜囊,紧贴在背甲的内侧。此外,在鳖的咽壁有许多颗粒状突起,粘膜富有微血管,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5)循环系统
黄沙鳖有静脉囊、二心耳、一心室。心室间有膈膜,但进化不完善,未能把心室彻底分隔为左右两个心室,动脉血和静脉血不能完全分开。肺动脉弧由心室右侧发出,分成左右肺动脉入肺。右大动脉弧由心室膈膜左侧发出,左大动脉弧由心室的中间偏右发出,左右大动脉最后相连成背大动脉,把血液输往各内脏器官。
(6)排泄系统
黄沙鳖的排泄系统和一般中华鳖一样,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排泄口组成。左右肾脏各有一条输尿管,开口于泄殖腔的尿道背壁,尿道的腹壁有膀胱。
(7)生殖系统
① 雌鳖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泄殖腔和泄殖孔等部分组成。卵巢由系膜牵附于体腔背壁的腹膜上,其内常有数十个乃至百余个不同发育阶段的黄色卵子。输卵管长而大,其前端呈喇叭形,开口于体腔前端;中段细而窄,分泌蛋白以包围卵子;后端扩大为子宫,有卵壳腺分泌纤维质的卵壳膜和钙质的卵壳来保护卵子;输卵管最后开口于泄殖腔的尿道背壁。
② 雄鳖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泄殖腔、泄殖孔和交配器等部分组成。精巢左右排列在肾脏内侧,是圆形的白色囊状体。输精管是由中肾管演变而来的,其后端与输尿管紧密并行,并开口于泄殖腔尿道的背壁。交配器为海绵体、肌肉纤维和血管丛的实体,背侧有沟,精液通过此沟输送到雌体泄殖腔内。
(8)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黄沙鳖的大脑半球发达,在大脑的前端为嗅叶,延长至鼻腔,中脑及小脑亦较发达。感觉器官有鼻、眼及内耳。嗅觉及触觉较发达,听觉敏锐。
3.黄沙鳖的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1)栖息环境
在自然界中,黄沙鳖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淡水水域中,常潜伏于水域岸边的树阴下或小草丛生的沙泥底质的浅水地带。特别喜欢在沙滩上晒背。冬天则潜伏在向阳的水底泥沙中或洞穴内。一般在夜阑人静时上岸活动进行猎食或产卵。
(2)冬眠
在南方地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水温降至18℃以下时,黄沙鳖便停止摄食,开始进入冬眠期。水温降至12℃时钻入水底泥沙中冬眠。冬眠期的长短因地而异,一般在惊蛰过后(南方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水温达到15℃时才开始复苏,20℃时活动、摄食慢慢加强,然后逐渐转入正常生活。
(3)呼吸
黄沙鳖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但主要用肺呼吸,通常将头部和吻端伸出水面用鼻孔呼吸空气。一般每隔3~5分钟浮出水面呼吸1次,当水温高时,出水呼吸的次数增加。当黄沙鳖潜入水底泥沙里进行冬眠时,主要依靠咽喉部鳃状组织的辅助呼吸器官吸取水中的氧气,以维持冬眠期低微的生命活动。
(4)晒背
黄沙鳖喜欢其栖息的水域连接有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沙滩。当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时(上午10时至下午1时),便爬到岸滩、岩石或人工晒背台上晒太阳,通常每天都要晒2~3个小时。其头足伸出,背部对着阳光,有的还翘起尾部,表现出一种非常怡然舒展的样子。温度较低时,稚鳖、幼鳖尤其喜欢晒背。通过晒背可以杀死其体表的寄生虫及细菌等病原体,也可使其背甲增厚变硬,增强其对外来侵袭的抵抗力。同时,温暖的阳光照射还会增加鳖的体温,有利于鳖体内的血液循环,促进鳖的生长。如果长期不能晒背,鳖会因生理失调而患病。因此,晒背设施在任何养殖方式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5)食性
黄沙鳖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食谱较为广泛,而且比较贪食。在自然条件下,幼鳖以水蚤、水生昆虫、水蚯蚓为主要饵料,成鳖以摄食鱼、虾、蟹、蛙、螺、蚌、蚬等动物为主,也摄食少量的植物如藻类、水草、瓜菜等。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鳖可食人工配合饲料、畜禽内脏、蚯蚓、蚕蛹、黄粉虫等。黄沙鳖的耐饿能力很强,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饿死,但会停止生长以致“掉膘”。在食物不足或放养密度过大时,大小混养会发生同类相残食的现象。
(6性情
黄沙鳖和其他中华鳖一样胆怯、机灵,稍有脚步声、水浪声和晃动的影子,就迅速潜入水中。黄沙鳖被捕获后,头部和四肢缩入甲壳内,但不时把头伸出张开嘴巴咬人。如果人的手指被咬住,它会把头和嘴紧缩在甲壳内,死死咬住不放,只有把它放在水中,使其处于自由状态,它才会松口。鳖集中在一起时,往往相互咬斗、厮打,各自咬住对方不松口。根据这种特性,在购买亲鳖和分级饲养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它们互相咬斗、厮杀,以免造成损伤、感染病原体而发病死亡。
(7)生长特性
① 黄沙鳖的生长与水温的关系:黄沙鳖是变温动物,它的生长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黄沙鳖的生长水温为25~35℃,最适水温为28~31℃,此时鳖摄食最强、代谢最旺、生长最快。水温在20~25℃时,黄沙鳖的摄食量明显减少,代谢降低,生长缓慢。水温低于20℃时,黄沙鳖几乎停止摄食,并开始潜入水底进入冬眠状态。水温超过35℃时,黄沙鳖摄食量也会减少,代谢降低,生长缓慢,出现伏暑现象。
② 黄沙鳖的生长与水质的关系:黄沙鳖虽用肺呼吸,但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中生活,所以水质的好坏对其生长有密切关系。饲养鳖的水体一般要求无毒、无污染、pH值为6.5~8.5、水中溶解氧为4~5.5毫克/升、氨含量不超过30毫克/升,水呈嫩绿色,透明度为20~30厘米。黄沙鳖的耐盐能力低,所以饲养黄沙鳖的水体含盐量必须在5‰以下。
③ 黄沙鳖的生长与池底质的关系:黄沙鳖每天除了摄食、晒背等活动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蛰伏于池底。为使黄沙鳖在池底活动和钻潜时不容易受伤,池底必须铺设10~15厘米厚、细软、不含石砾的泥沙,而且沙不能太粗。
④ 黄沙鳖的发育阶段与生长的关系:黄沙鳖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生长不同。刚孵化蜕壳的稚鳖生长缓慢;当个体重量达50克时,生长加快,日平均增重可达1克左右;当个体重量达100克时,生长明显加快,日平均增重可达2克。根据这一特点,在人工饲养中,要把握住黄沙鳖快速生长的最有效时期,强化鳖的饲料与饲养管理,以提高黄沙鳖的生长效率。
⑤ 黄沙鳖的性别与生长的关系:黄沙鳖雄鳖比雌鳖生长快。在人工控温条件下,一般中华鳖10~12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而黄沙鳖需要3年才能达到性成熟。黄沙鳖的个体比同龄的一般中华鳖大,成熟的雌鳖体重通常为3~4千克,而一般中华鳖仅为1.5千克左右。在同等的饲养条件下,黄沙鳖生长较快,而且黄沙鳖长到3~4千克后仍可继续长大,而一般中华鳖长到2千克后便长势缓慢。
(8)自然繁殖习性
黄沙鳖一般在4月中下旬水温稳定在25~27℃时开始产卵,6~7月为繁殖旺季。雌鳖一般在夜间10时至翌日凌晨产卵。一只体重1~2千克的黄沙鳖一年产卵3~5次,每次产卵10~28枚,平均每枚重5.8克,比一般中华鳖的卵重1.6克。在自然条件下,黄沙鳖卵的孵化期约60天。
野生甲鱼养殖方法
甲鱼雌性体积一般比雄性大,部分可以达到一倍差距。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野生甲鱼养殖 方法 ,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野生甲鱼养殖方法: 饲养
采用优质的甲鱼专用饲料进行喂养。投喂的方法为:设饲料台。每天将饵饲投入台上,一般以100平方米水域设台1个。投饵比例一般为池中甲鱼总重的8%—10%,成甲为10%—12%。
野生甲鱼养殖方法:水质
养殖水体经常采用有益微生物如益水宝等改良水体,幼鳖保持水深0.3米—O.4米,每隔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1/3,水色以绿色状态为好,让相互隐蔽,减少互伤机会,亦可在水中放少量水浮蓬、水葫芦等绿色植物,以利改善水质。成鳖池,每4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量1/4,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要保持水质清新活爽,溶氧充足,肥度适当。
野生甲鱼养殖方法:环境
甲鱼喜静怕声,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因此建池要选择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池塘。若塘底没砂性土的,要掺一部分砂性土,塘边和池边分别建晒台和饵饲台,供甲鱼晒背和摄食之用,四周要建好防逃墙,砖砌、石棉瓦竖栽均可,高度1米左右。
野生甲鱼养殖方法:选苗
要选好甲鱼苗。目前甲鱼苗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工厂化育苗和专业户批量生产的;二是市场上大小不等野生甲鱼。苗种进池时一定要分级暂养15天左方,待适应环境后再投养殖池。
野生甲鱼养殖方法:投放密度
就一般而言,亩投2龄—3龄幼鳖100公斤—150公斤。最多不得超过200公斤。
野生甲鱼养殖方法:防治病害
甲鱼常见的疾病有水霉病、脖肿病、红脖病、白斑病、腐皮病等。
1、水霉病症状为:肉眼可见甲鱼四肢、颈部、尾部等处出现水霉,生长缓慢,防治方法是:病甲单独饲养,每天采用螯合铜2ppm处理5-10分,连续3天,症状可以完全消除。
2、脖肿病症状为:甲鱼脖肿颈部明显肿大,口鼻出血,腹甲部呈贫血状。防治方法是:采用溴氯海因复合消毒剂0.3ppm消毒池水,而后投喂中鱼尼考,其添加量为0.15%。
3、红脖病症状为:甲鱼脖颈肿胀,腹部充血,身上有红色斑点,此病为急性传染病,如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甲鱼大量死亡。防治方法是:定期采用强克101消毒,其用量为0.3ppm,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15%的中鱼尼考投喂。7天为一个疗程。
4、肠炎症状为:甲鱼排泄物有异味,消化不畅,行动迟缓。防治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1%大蒜汁或添加0.3%的乙酰甲喹,5天为一个疗程。
5、腐皮病症状为:甲鱼须、尾、四肢、裙边出现表皮糜烂现象,严重时表皮烂掉、爪脱落、颈部肌肉、骨胳外露。防治方法是:除对池水全部用“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进行消毒外,将病鳖迅速隔离.每天用1ppm强克101溶液浸洗2分—5分钟,1天两次,7天为一个疗程,一般可痊愈。
甲鱼的相关知识:
斑鳖
斑鳖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比中华鲟更濒危的“水中大熊猫”。”WCS两栖爬行类物种项目协调员吕顺清介绍,斑鳖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鳖只有4只,其中苏州动物园与越南河内的厚恩金姆湖(还剑湖)各2只
中华鳖
中华鳖在中国广泛分布,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 其它 各省均产,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产量较高。伍惠生报道在湖北省发现红色鳖和白色鳖,是中华鳖的变异型。中华鳖化石发现于中国的上新世地层中。
珍珠鳖
分布于主要分部在美国中、南部,引入中国的 广东、广西等地养殖比较成功。
山瑞鳖
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广西全境均有分布。以1978年的收购数为例,南宁百色地区占全境的67.7%,河池、柳州地区占27.1%,桂林及玉林、梧州地区少。国外分布于越南。
黄沙鳖的养殖方法?
鳖病发生的原因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如果生态环境不适宜鳖的生存,鳖的有利的生活习性(晒背)得不到发挥和利用,而一些不利的习性(贪食、好斗)不能在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加以限制,鳖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一般情况下,鳖病的发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水质恶化的影响
理想的水质应呈淡绿色或茶褐色,肥嫩、新鲜,透明度为25~30厘米,pH值为7~8,氨的浓度为20毫克/升左右,不能超过50毫克/升。如果长期不换水,残饵和排泄物大量存积在池底,腐败后会使池水变质发臭,病原体大量孳生,传染性疾病就会暴发。另一方面,透明度过高的瘦水,浮游生物含量极低,亦不是鳖栖息的理想水质,它会导致水霉病、累枝虫病的暴发与流行。
人工控制的养殖水体,最佳的生长水温是30℃。水温20~25℃不适宜鳖生长,长期生活在这一水温下的鳖,食欲不振、体质虚弱,容易诱发白斑病。
(2)病原体的侵袭
病原体侵入鳖的肌体,会引起鳖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鳖的机体正常活动,从而发生疾病。鳖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一般鳖的致病菌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造成病原菌侵入的途径有:病鳖或伤残鳖的带入;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营养不足,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更换的池水受污染,含有大量病原体;养殖池没有独立的排灌系统,水源连通,一池发病便互相感染;养殖管理不善,乱丢病鳖或病鳖池用过的工具未经消毒便用到健康鳖池;水禽等其他生物体的媒介传染。
(3)敌害生物的为害
鳖的敌害主要有鼠、蛇、蟹、蚂蚁等,它们直接吞食或伤害鳖,造成病原体的继发性感染。
(4)鳖体抗逆力差
近亲繁殖使鳖的种质退化是鳖体抗逆力差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鳖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与年龄、个体大小、体质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2.鳖病的主要特点
(1)鳖对环境的影响敏感
人工养殖鳖的生态环境与鳖的天然生态环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天然的环境广阔,鳖的密度很小;而人工放养的密度大,水质极易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即会导致鳖生理机能失调,诱发疾病。如水质污染,会造成鳖的氨中毒和腐皮病发生。
(2)感染后潜伏期长
被病原体感染了的鳖有的几天内就发病,但有很多是“健康带菌者”,并不立即发病,而是隔一段时间,当环境条件适宜病原体繁殖,且鳖的身体衰弱时便暴发出来。如1996年11月底南宁市旺旺野生动物养殖场进行亲鳖迁移时,由于亲鳖受伤严重,鳖池和鳖体消毒又不严格,亲鳖感染了腐皮病、红底板病和红脖子病,但当时水温已下降到18℃以下,亲鳖带菌很快进入冬眠期。到1997年3月底水温逐渐回升,有利于病原体在鳖体内繁殖,而亲鳖经过冬眠后身体又十分衰弱,于是暴发了三种传染病。病原菌潜伏期长达5个月,疾病一直蔓延到8月,死亡率在20%。
(3)并发症多
鳖一旦生病,多数是多症并发,如腐皮病和疖疮病并发、白斑病和穿穴病并发、红脖子病和鳃腺炎病并发等。
(4)治愈困难
鳖病除了不易早期发现外,还由于缺乏特效药物和给药方法而使治愈困难。要控制一种鳖病,往往要采取多种综合治疗措施才能奏效,而且有的病(如鳃腺炎、红脖子病)治愈后还会出现反复发病。
3.鳖病的预防方法
水质、种苗、饲料、疾病防治是黄沙鳖养殖的四大要素,其中疾病防治是成败的关键。对鳖病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改善生态环境,注重生态防病
① 鳖场建筑要合理:根据鳖喜洁怕脏、喜阳(光)怕风、喜静怕惊的生活习性,在设计、建造养殖场前,对水源要进行详细调查,不能含有毒物质,附近没有污染源,没有或较少含有病原体。此外,养鳖场地应选择在向阳避风、没有人为干扰的地方。鳖池要有独立的排灌系统,各个池的水不能互相串联,以免鳖病蔓延。
② 鳖池水质要适宜:池水应经常保持淡绿色,水质清洁嫩爽,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对养鳖池要经常注意排除底污、加注新水,必要时部分或全部换水,防止池中腐殖质增多,以致病原菌孳生。
③ 实行“两头加温”饲养(又称保温饲养法):在越冬前的10月份(南方)和翌年3月份分别进行1个多月的加温饲养,以缩短鳖的越冬期,提高养鳖效率。在常温条件下,稚鳖、幼鳖冬眠前后停止摄食,体质较差,极易生病。而“两头加温”饲养可使稚鳖、幼鳖度过病原体潜伏期或高发期,提高稚鳖、幼鳖在冬眠期及冬眠复苏后的抗病能力和成活率。
在广西南宁市利用塑料大棚养殖,不必加温也能达到保温(两头保温)2个多月的目的。
④ 利用生物净化水质,控制鳖病发生:鳖的排泄物和残饵不仅腐败产生氨,妨碍鳖的生长发育,而且它们还是各种病原菌孳生、蔓延的基础和媒介。实践证明,在鳖池养殖一些水葫芦,混养少量的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罗非鱼(单性)、草鱼等,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可以大大抑制水中氨浓度的迅速升高和病原菌的孳生与蔓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2)增强鳖的抗病能力
①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遗传品质,经常进行亲本的选育、复壮、提纯,挑选体格强健、抗病力强的鳖作为亲鳖,同时补充一些野生鳖,避免近亲繁殖,以提高鳖的遗传品质,建立黄沙鳖的纯种品系。
② 加强饲养管理,不断提高饲养技术水平。
第一,自繁自育。应尽量做到就地培育稚鳖、幼鳖和选育亲鳖,以保证其种类、规格、数量和质量。同时可避免从外地引入鳖时将病原体带入或引入受伤的稚鳖、幼鳖和亲鳖而导致继发性感染。
第二,合理放养。一是放养密度要合理,严格控制各种规格鳖的放养密度,以减少个体之间争空间、争氧气、争饵料的矛盾,减缓水质污染的,增强鳖的体质。二是按照大小规格分级饲养,避免大小同池、摄食不均匀而影响弱小个体的生长。
第三,控制水质和保持适宜水温。根据鳖的不同生长阶段对水质的要求,注意调理水质,保证鳖生长在一个良好的水质环境中。盛夏温度过高时,应适当加深水位,并搭棚遮阳;早春和晚秋,最好采取适当的保温和加温措施;常温饲养时,冬眠池要注意防冻。
第四,加强日常管理。勤除杂草、敌害,及时清除残饵,打扫饵料台,进行食场消毒,以保持鳖池环境的卫生;注意鳖的活动情况、吃食情况和生长情况。对独自漂浮于水面或爬上岸边泥土或草丛中、行动缓慢、废食等异常表现的病鳖应及时隔离,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病情的发展与蔓延。
第五,加强冬眠前的培育。冬眠前加强培育是促使亲鳖产后恢复、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减少冬眠后死亡的一个必要措施。冬眠前,投喂的饲料应以动物鲜活料为主,辅以配合饲料并增加脂肪的含量,补充2%~3%的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
③ 进行人工免疫。利用疫苗进行人工免疫防治鳖病,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克服鳖病给药和治疗的困难,有效地控制危害极大的鳖病发生,而且还能保护环境和提高鳖的品质。目前已有很多种疫苗生产和应用。例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药物实验厂生产的“水鱼细菌性疾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鳖红脖子病和红底板病等疾病,该疫苗在免疫后10天开始产生抗体,免疫期达9个月,免疫鳖的成活率可达80%。
(3)控制与消灭病原体
病原体的存在是鳖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消灭病原,控制病情的蔓延是做好鳖病预防的关键。从外地引入亲鳖或稚鳖、幼鳖时,必须把好检疫关,有严重疫情的地方不能引种。放鳖前或鳖移池时要进行水池和鳖体的常规消毒。对于动物性鲜活料要用药物消毒,经常进行食场和工具的消毒,定期喂药饵进行药物预防。这些都是控制和消灭病原,预防鳖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资料:
广西永宁大棚甲鱼养殖场有吗?
广西永宁大棚甲鱼养殖场有。原因是:
1、鳖是变温动物,水陆两栖,用肺呼吸。而永宁县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适合鳖的生长。
2、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中。常浮到水面,伸出吻尖进行呼吸,也常在陆地活动晒背。而永宁县东临黄河、西靠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郊县,位于银川市区以南,有丰富的水资源。而永宁县年平均气温8.7°C,夏季各月平均气温在20°C,还有大棚饲养。符合鳖的生长发展。
所以广西永宁大棚甲鱼养殖场有。能够适应鳖的生长,所以有鳖的养殖场。
3、鳖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25-30℃是鳖摄食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
鳖,是鳖科鳖属的一种动物。俗称甲鱼、水鱼、团鱼和王八等,卵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生活。鳖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养阴,平肝熄风,软坚散结的效果。鳖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
生活习性:
1、鳖是变温动物,水陆两栖,用肺呼吸。
2、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中。常浮到水面,伸出吻尖进行呼吸,也常在陆地活动晒背。
3、鳖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生活规律与外界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0-12℃时,鳖进入冬眠,杭嘉湖地区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后是鳖的冬眠期。
春季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从冬眠中逐渐苏醒并开始摄食。20℃时,雌雄鳖进行交配产卵。鳖有护卵的习性.产卵后会在产卵地不远的水中守护.以防天敌伤害。
4、25-30℃是鳖摄食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也是人工养殖的最好季节。超过33℃时,寻洞“避暑”。人工养殖中,因鳖生性好斗,大小鳖不宜混养。
永宁县隶属银川市,地处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区中部,东临黄河、西靠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郊县,位于银川市区以南辖5镇1乡1个街道2个国营农场,总面积934平方公里,总人口230957人(2013年)。政府驻杨和街道。
气候:
1、永宁县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
2、年平均气温8.7°C,夏季各月平均气温在20°C。
3、光能资源丰富,日照长。温度和日照条件可满足多数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4、温差大,气候年较差平均为31.5°C,日较差平均13.6°C。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广西甲鱼苗培育~广西甲鱼养殖》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zuiqiubifen.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uiqiubifen.com/wenda/350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