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弗里斯为啥被替换
今天体育问答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德弗里,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孟德乐尔为什么被称作遗传学之父
- 2、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生物的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 3、“七年之痒”是七年之后你“换人”了?
- 4、你还是七年前的你吗?
- 5、“七年之痒”是因为七年后人体细胞会更新一遍吗?
- 6、人造心脏的类别
- 7、人类遗传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本文目录导航:
孟德乐尔为什么被称作遗传学之父

最佳答案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于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遗传单位(现在称“基因”)的概念,确立了遗传基本原理,以后被称为孟德尔定律,他是通过培育豌豆开创了遗传学研究的。他用豌豆为上帝争战,证明神是创造生命万物的那一位。 孟德尔的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创造论的真确,否定了进化论。他说:“基因特征并非后天获得,而是其亲代就有。”不过当时许多生物学家受进化论影响,并未重视孟德尔的这一发现,直至几十年后的1900年,荷兰的德弗里斯、德国的柯伦斯和奥地利的丘歇马克等植物遗传学家分别予以证明而肯定。
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生物的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最佳答案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环境对遗传物质的变异起到诱发与筛选的作用,进化后的生物对环境又有反作用。
具体:
1 遗传物质的变异是进化的内因
自然界存在数亿种生物,它们形态各异,种类纷繁,生物的多样性,主要就是遗传物质不同造成的。同一物种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该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遗传物质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能性。
1.1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中性学说在对生物大分子的量化分析后认为,基因随时会产生大量的中性突变。对于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而言,当三联体密码中的 1 个核苷酸(尤其是第 3 位)发生置换往往不会使氨基酸类型发生改变。蛋白质的保守性替换又指出,即使改变了个别氨基酸残基,但该残基是在可变区域内这种变化也并不影响生命体的生存价值。此外,结构基因只是整体 DNA 序列中的小部分,还有大量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如调节基因、重复序列、内含子、假基因和退化基因等。由此,木村资生( Motto.Kimura )等人结论生物进化在分子水平上起主导因素的是那些对生物生存即不有利,又无害的“中性”基因。但如何界定“绝对”的中性突变,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调节基因、内含子、重复基因、假基因等非编码蛋白质基因虽然不直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但它们与各种环境因素相结合通过调节转录,翻译的过程来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由猿到人的变化,主要是调节基因的变化,不是结构基因的变化 [1] 。许多实验证据也支持了 Gilbert 提出的关于内含子功能的假说,认为结构基因是通过内含子序列之间的重组,将外显子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即内含子是原初基因重新组合过程的残留物。此外,就目前人们的认识来看,内含子还具有影响基因的表达调控;调控 RNA 的剪接;编码特定的蛋白质;保护基因家族等功能 [2] 。同属于重复基因的 rRNA 和 tRNA 在蛋白质翻译中也具有各自的功能。假基因可通过接受邻近功能基因的片段或者由于功能基因移动而获得功能。假基因与功能基因之间发生外显子交换的例证已在小鼠 ψ a3 中有所发现 [3] 。一些单个核苷酸被置换后,也许不能改变氨基酸的类型,但它通过化学键对邻近核苷酸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能改变邻近核苷酸的置换率。因此,我认为将一些基因突变定义为绝对中性是欠妥当的。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它与基因突变一样在进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染色体畸变牵涉到 DNA 分子上较大范围内的变化,影响基因间的连锁和交换,改变基因表达的方式,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加速物种分化的过程等。
1.2 基因重组
病毒的进化很难用渐进突变累积来解释,病毒与宿主或其它病毒之间的基因重组引起的飞跃式突变起了很大的作用 [4] 。事实上,在微生物间由于转化、接合和转导引起的基因重组发生的频率比基因突变高达一万倍 [5] 。由此可见,基因重组是病毒及微生物进化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于高等生物来说通过食物摄入,有性生殖,微生物介导也能获得外源核酸,为基因重组提供必须的物质要素。张光明等人 [6] 提出微生物能有效介导基因重组,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转座作用可能是微生物介导的基因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微生物先感染一种生物,携带上该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再感染另一种生物,将所携带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因为另一种生物本身已具有完善稳定的遗传机制,这种基因重组获得表达并固定下来的机率并不是很大,但不可否认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环境对遗传物质变异的诱发与筛选作用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任何生物都生存在总体稳定又时时处于变化之中的生态环境中,与环境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它诱导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又对其进行筛选,经过时间的积累达到生物的进化。这里指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是指所有对研究主体有影响的外界因素。
2.1 环境诱发遗传物质变异
就化学环境而言,生物体从环境中摄入各种物质,经分解、吸收作用后,送入细胞中,这些物质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与元素可能会与遗传物质的组成物发生反应,或使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某些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表面,也可能引起表面细胞的破坏,并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
物理环境能引起遗传物质变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射线。生物生活在地球上,无时无刻不受宇宙射线和地球上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的照射。科学家作了统计,一个人一年平均受的射线照射在人体中可把大约十亿个分子的化学键打开。 DNA分子在人体中所占比例很小,计算结果,每年每人平均损伤约200个DNA分子 [7] 。若生物偶然接触到能量更大的射线则引起突变的机率更大。
现在,许多科学家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 DNA上的某些片段人为的进行改变,培育出有利于生产经济的新品种。进行了转基因改造的动植物及微生物若被推广,则为该种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可能性。新品种与近源野生种的杂交,有可能使人为改造过的基因片段得到传播,并且固定下来。这在植物中更为常见。也可以说这是人为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微生物介导的基因重组而使生物进化,则是自然的生物环境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获得性状是否能遗传一直是生物进化研究中争论的焦点。如果获得性状可遗传,就可以进一步说明环境可引起遗传物质变异。生物学家已发现了不少获得性遗传的实例。例如,当用一种酶把枯草杆菌的细胞壁去除后,在特定的生长条件下,它们可以继续繁殖,后代也是无壁的,并且这种状态可以稳定地遗传下去,只有把它们放在另外的一种生长条件下,细胞壁才会重新生长出来 [8] 。逆转录酶的发现,也证实了获得性是有遗传可能性的。“生命环境均衡论”的学者们认为 :如果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了,生活也就发生改变,那么,动植物将采取适应其生活的性状,并且在这种性状永存的情况下,遗传因子也与之相应发生变化。但是必须经过地质时代这样漫长的时间单位。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获得性是可遗传的,但并不能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方式。因为在环境条件未发生剧烈变化的很长时期,生物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完全停止。生物进化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到底都必须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只有这样变异才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环境只能是进化的外因。
此外,有些科学家认为多数突变是自发的,完全随机的,这种看法不全面。 DNA链处于细胞中,它必然生活在细胞内环境中。氨基酸残基的脱落、置换、加入无不伴随着肽键的断裂,这就需要能量和物质的交流,这一系列变化都与细胞内环境密切相关。
2.2 环境对遗传物质的筛选
在分子水平上环境对遗传物质的自然选择是有建设性作用的 .DNA链上的某一位点是处在其它基因位点的包围之中的,如果这一位点发生了变异要受到此位点周围其它基因的约束和干预。此外还要受到细胞核内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和染色体上组蛋白(只有真核生物具有)与非组蛋白的调控。总之,在一个新基因型进化初期,将选取提高个体适合度的有利突变。日本的太田(Ohta,1979)说,在分子水平上自然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一个分子的现有机能,使它免受有害突变的影响 [8] 。
当遗传物质的变异通过了分子水平的自然选择后,还要接受更高级别的检验。不管 DNA上的突变位点是直接指导蛋白质合成,还是间接调控、影响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绝大多数遗传物质的变异终究体现在蛋白质的变化上。多肽链上一个或多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化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及功能。多肽链在折叠时追求能量最低原则,完全折叠后的肽链要使它的空间构象有利于其功能的更好发挥。如果氨基酸残基的改变引起了蛋白质功能的变化,那改变后的蛋白质所发挥的功能将使生物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其生存能力。就包括了细胞水平的自然选择,及蛋白质在发挥功能时与其功能相关的组织、器官水平的自然选择。这些选择将对由遗传物质变异引起的蛋白质变化进行筛选。
当遗传物质的变异最终体现在表型的差异上时,环境的作用就类似于达尔文所提出的自然选择理论了。只是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对象不是个体,而是种群。自然选择的价值在于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的变化状况。
前面提到过有些突变似乎是中性的,没有任何意义。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很有可能这些突变就不再是“中性”的了 [9] 。这些储备突变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才有机会表达。近年来一些实验表明,存在着以热休克蛋白 HSP90为代表的一些分子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隐藏基因突变造成的表型变化 [10] 。也就是说,环境可以选择一些突变,让其表达,而让另一些暂时隐藏起来。通过这些隐藏的后备突变,个体有更大的机会适应变化的环境。
3 生物进化后对环境的反作用
约在 27亿年前,出现了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活的原始藻类,如燧石藻、蓝绿藻等。这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进入大气后开始改变大气的成分 [11] 。大气中游离氧的出现和浓度不断增加,对于生物来讲有极重要的意义。生物的代谢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改变,从厌氧生活发展到有氧生活。代谢方式的改变打打出进了生物的进化发展。约在10~15亿年前出现了单细胞真核植物,以后逐渐形成多细胞生物,并开始出现了有性生殖方式。由此可见,生物的进化对环境有着极强的反作用,引起环境发生改变。而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对生物进化的方向又有指导意义。人类有极强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任何一种生物都大。
起源和灭绝也都是生物不适应环境,被环境所淘汰的结果.
其实它们和进化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结果不同.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七年之痒”是七年之后你“换人”了?
最佳答案有人说:人体的细胞会新陈代谢,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随着旧细胞的死去,新细胞华丽诞生。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在生理上,我们每七年就是另外一个人。你就是你,但你也不是你了。
但实质是:人体的细胞确实有新旧更替,但不同种类细胞寿命差异很大。至于所谓的七年之痒,更是和细胞的寿命没有关系。
细胞的年龄测定
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中心(Karolinska Institute)的约拿斯弗里斯恩教授(Jonas
Frisén)从考古学中得到了灵感——碳14浓度可以作为细胞年龄的标记。
碳14(也可写作C14)放射性同位素,来自宇宙射线对大气层的冲击,半衰期5730年,在大气中的含量是比较稳定的。
但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早期,人类在地面上进行了许多次核试验,产生的额外放射线使得大气中碳14浓度显著升高。而在1963年的一纸禁令后,地面上再无这种能够产生大量碳14的来源了,因此随着扩散和与大洋水体的交换,大气中的碳14含量呈快速的指数下降。
而对于单个细胞来说,从诞生之日起,DNA就几乎不再发生物质交换,其中所含的碳14也就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碳14的自然衰变在几十年的尺度上微乎其微),等于当时的大气碳14浓度。因此先测定生物体细胞DNA的碳14含量,再与大气的碳14浓度变化曲线相对应,就能够推出该细胞诞生的时间。
A图表示自然界中C14的含量稳定了几千年,而在1955-1963年中由于大量的核试验而含量激增。
B图表示的是松树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产生的年轮(其中的纤维素有碳14的沉积)。
C图表示整个北半球在过去几十年间碳14的变化。可以看出,B图中年轮里的碳14含量可以和C图中的实际变化相对应,佐证了这个实验方案的可靠性
有了碳14标记这件工具,弗里斯恩教授开始着手分析人体内一些细胞的年龄。由于样本有限,他的团队只能暂时专注于部分区域的人体细胞。通过分析,他们发现成年人的肠道细胞平均年龄约为10.7
±
3.6岁。不过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身处环境的恶劣,肠道表皮细胞只有5天的寿命。当弗里斯恩教授去除这些生命短暂的表皮细胞后,肠道细胞的平均年龄约为15.9岁。此外,他们还发现人体的骨骼肌平均年龄约为15.1岁
。
作为神经生物学家德弗里斯恩教授,开展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研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是否会再生的问题。这项研究显示,枕叶皮质的神经元细胞年龄与人的年龄相同,但因为神经胶质细胞还有更新,所以测得的平均年龄比人的年龄低几岁。枕叶皮质被认为是哺乳动物大脑皮层中最容易出现细胞再生的区域,因此研究者认为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大脑皮层的几乎所有神经元细胞应该在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存在了,除了在损伤情况下或是个别区域,之后不再有新细胞诞生。
人体的细胞种类远不止弗里斯恩教授研究的这几种,拥有较高替换率的细胞也不在少数。除了上肠道表皮细胞外,红细胞也平均只有120天可活。寿命稍长一点的肝脏细胞约有300-500天的寿命,而看似终身不变的人体骨架约每10年也会重新更换一次。如果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细胞综合起来看,整个人体内细胞的平均年龄大约为7-10岁。
“七年之痒”与细胞寿命
在现有的知识范围内,除了少数能够更新的嗅球或海马体神经元,其他神经元细胞则几乎要陪伴人的一生,其中就包括了那些作为人类情感基础的神经元细胞。即便男女之间真的出现了“七年之痒”,而不得不用仅限于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去解读,那也应将其归咎于这些神经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发生了改变,而非斥之于莫须有的神经细胞新陈代谢。此外,男女之间感情出现问题又不单是细胞层面的问题,人所接受的教育、身处的环境、曾经的经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Wiki: The Seven Year Itch
[2] Retrospective Birth Dating of Cells in Humans. Kirsty L. Spalding,
Ratan D. Bhardwaj, Bruce A. Buchholz, Henrik Druid,and Jonas Frisén, Cell, Vol.
122, 133–143, July 15, 2005
[3] NY Times: Your body is younger than you think
[4] “七年之痒”是因为七年之后,你就不是你了冷月如霜,果壳网谣言粉碎机
-------------------
本文编辑:美呗网
美呗,让生活更安心。
你还是七年前的你吗?
最佳答案言有物,人有格
一个有态度的极客 @ 靠谱的投资人
壹、忒修斯之船
在罗马帝国时代,一个叫普鲁塔克的哲学家,他在书中记载着一个思想实验:传说中的雅典国王忒修斯,与年轻人们自克里特岛归还,他们所搭的桨船,被雅典人留下来做为纪念碑。随着时间推移,木材逐渐腐朽,人们便用新的木头替代。最后,每根木头都被换过了。
哲学家们就开始思考:这艘船,还是原本的忒修斯之船吗?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公元1588年-1679年)后来对此延伸,如果用忒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问题再延伸一下,人体的细胞会新陈代谢,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不同,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平均大概需要七年。也就是说,你还是七年前的你吗?
先不用着急回答,闭上眼睛,思考几分钟。
我经常喜欢用下面这个故事,来说明以偏概全,或是认知偏差。
三个老汉在皇城根下晒太阳。
拾粪的老汉说:“如果我当了皇帝,我就下令这条街的粪全部归我,谁去拾我就抓谁”。
第二个老汉是砍柴的,不屑一顾:“皇帝拾粪干啥?如果我当了皇帝,就打一把金斧头,天天用金斧头去砍柴”。
要饭的老汉听完后眼泪都笑出来了:“你们两个真笨,皇帝还用得着干活吗?要是我当了皇帝,我就天天坐在火炉边吃烤红薯”。
我们大多数人,就是上面那三个老汉:
2300年前,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这位先哲告诉我们: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的理解,沉浸其中并否定他人。怎样去无限接近本原世界呢?莫若以“明”。
庄子所说的“明”,也可以理解成老子说的“道”。“明”是动词,“道”是名词。“明”是动作,是过程,是方法,“道”是目标,是本原,是规则。
这个世界,不是你理解的样子,也不是别人理解的样子。我们大多数人,只触摸到这个世界的微小部分,犹如盲人摸象。
换个宇宙的视角,去观察、去理解、去判断、去选择。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还真不是自己想像那样。
就如同电脑操作系统要升级,我们对自己大脑也要升级:通过不断修正、补充、更新、迭代,让大脑的思想无限接近“明”或“道”。对世界的理解,才能够无限接近于本原:
十多年前,有一个叫余世维的老师在培训时说过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他说:
归根结底:命运不好,是因为思想不好。
还有人说:
一个人的思想,就是一个人自己的世界。
思想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又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又反过来作用于思想。
有一种人,从学校毕业出来以后,思想就停止更新,不再接受新的知识。这种人,判断对错和好坏没有标准,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人,三观落在地上,活在自我世界,注定命也好不到哪去。
这种人的特点:
短浅:只要今天不要明天;
纠结:遇事左右为难无从选择;
自大:你必须得先对我好;
狂妄:没有我不知道的事;
自私:全世界都亏欠我。
猎豹移动CEO傅盛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人认知的有四种状态,或是人的四种境界:
人和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这四种状态。可怕的是,95%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甚至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
有哪些提高我们认知水平的途径呢?
答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
1、身边的“老师”;
2、互联网;
3、有“用”的书。
现在我们知道,95%的人属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孟母三迁”,为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为什么有个词叫“猪队友”,全赖生活圈子,身边的“老师”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个最好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只要认识到,升级大脑的重要性,互联网可以让你找到无尽的知识,可以让你轻松了解到这个世界古往今来最牛的思想。
但,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人人都能发言,并有可能让全世界都听到。一些不假思索的言论,甚至别有用心的谎言,让“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打开了潘多拉的大门,沉沦其中,不能自拔。
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如何判断信息真伪?
1、互联网只是一个检索工具;
3、认知迭代,独立思考,重要的信息多方求证。
相对于互联网信息,我更相信书。
一本出版过的书,有责任编辑把关,出版社还要考虑投资风险:如果是“垃圾”书就卖不出去。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书是系统化阐述问题或观点,而不是碎片化。如果是一版再版,甚至多次出版的书,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本“有用的书”。
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几乎一生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孤立的知识最难记忆和理解,它总是漂浮。“有用的书”读得足够多时,我们又会发现,这些古今中外的牛人讲的又大多类似,比如: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要想拥有什么,首先要都让自己配得上它(查理芒格);想贵人相助,首先自己得是贵人。
你看看,这三句话是不是一个意思?!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织成一张网,来捕获这些漂浮的知识。使它们成为框架当中的一个个节点,和其它节点相互关联,彼此支撑。
无他,这个知识框架就是多看“有用的书”。
啰嗦这么多,就是想说一件事:
你是不是七年前的你,命运是否越来越好,取决于你是否认知升级。
这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通道就是:认知升级——修正三观——命运更好——跳出原有阶层——身边更多的牛人——认知升级……
七年就是一辈子,每一辈子,都要比上辈子精彩。
延伸阅读:
1、普鲁塔克(约公元46年-120年)罗马帝国时代的希腊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 这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东汉时期,就是林俊杰唱的“东汉未年分三国”的东汉,东汉最著名的哲学家是写《论衡》的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当时流行的“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的说法,王充反对鬼神迷信,认为人死则血脉枯竭,精气灭绝,形体腐朽,变成灰土,不会成为鬼。
2、神经生物学家的德弗里斯恩教授,研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是否再生:大脑皮层的几乎所有神经元细胞,在人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存在,除了在损伤情况下,或是在个别区域,不会有新细胞诞生。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中心的约拿斯弗里斯恩教授,分析人体内一些细胞的年龄。他们发现,成年人的肠道细胞平均年龄约为10.7 ± 3.6岁,人体的骨骼肌平均年龄约为15.1岁。
人体的细胞种类远不止弗里斯恩教授研究的这几种,拥有较高替换率的细胞也不在少数。如,红细胞平均年龄120天;寿命稍长一点的肝脏细胞,年龄约有300-500天;看似终身不变的人体骨架,约每10年也会重新更换一次。
如果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细胞综合起来看,整个人体内细胞的平均年龄大约为7-10岁。
3、木头全部更换后的船还是忒修斯之船。理由:船的形式没有变,船的目的(纪念意义)也没有变。
“七年之痒”是因为七年后人体细胞会更新一遍吗?
最佳答案流言说:爱到七年走到终结。人体的细胞会新陈代谢,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随着旧细胞的死去,新细胞华丽诞生。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在生理上,我们每七年就是另外一个人。你就是你,但你也不是你了。
流言百科 答:
假。人体的细胞确实有新旧更替,但不同种类细胞寿命差异很大。至于所谓的七年之痒,更是和细胞的寿命没有关系。
论证:
细胞的年龄测定
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中心(Karolinska Institute)的约拿斯弗里斯恩教授(Jonas Frisén)从考古学中得到了灵感——碳14浓度可以作为细胞年龄的标记。
碳14是碳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来自宇宙射线对大气层的冲击,半衰期5730年,在大气中的含量是比较稳定的。但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早期,人类在地面上进行了许多次核试验,产生的额外放射线使得大气中碳14浓度显著升高。而在1963年的一纸禁令后,地面上再无这种能够产生大量碳14的来源了,因此随着扩散和与大洋水体的交换,大气中的碳14含量呈快速的指数下降。而对于单个细胞来说,从诞生之日起,DNA就几乎不再发生物质交换,其中所含的碳14也就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碳14的自然衰变在几十年的尺度上微乎其微),等于当时的大气碳14浓度。因此先测定生物体细胞DNA的碳14含量,再与大气的碳14浓度变化曲线相对应,就能够推出该细胞诞生的时间。
A图表示自然界中C14的含量稳定了几千年,而在1955-1963年中由于大量的核试验而含量激增。B图表示的是松树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产生的年轮(其中的纤维素有碳14的沉积)。C图表示整个北半球在过去几十年间碳14的变化。可以看出,B图中年轮里的碳14含量可以和C图中的实际变化相对应,佐证了这个实验方案的可靠性。
有了碳14标记这件工具,弗里斯恩教授开始着手分析人体内一些细胞的年龄。由于样本有限,他的团队只能暂时专注于部分区域的人体细胞。通过分析,他们发现成年人的肠道细胞平均年龄约为10.7 ± 3.6岁。不过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身处环境的恶劣,肠道表皮细胞只有5天的寿命。当弗里斯恩教授去除这些生命短暂的表皮细胞后,肠道细胞的平均年龄约为15.9岁。此外,他们还发现人体的骨骼肌平均年龄约为15.1岁 。
作为神经生物学家德弗里斯恩教授,开展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研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是否会再生的问题。这项研究显示,枕叶皮质的神经元细胞年龄与人的年龄相同,但因为神经胶质细胞还有更新,所以测得的平均年龄比人的年龄低几岁。枕叶皮质被认为是哺乳动物大脑皮层中最容易出现细胞再生的区域,因此研究者认为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大脑皮层的几乎所有神经元细胞应该在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存在了,除了在损伤情况下或是个别区域,之后不再有新细胞诞生。
人体的细胞种类远不止弗里斯恩教授研究的这几种,拥有较高替换率的细胞也不在少数。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肠道表皮细胞外,红细胞也平均只有120天可活。寿命稍长一点的肝脏细胞约有300-500天的寿命,而看似终身不变的人体骨架约每10年也会重新更换一次。如果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细胞综合起来看,整个人体内细胞的平均年龄大约为7-10岁。
“七年之痒”与细胞寿命
在现有的知识范围内,除了少数能够更新的嗅球或海马体神经元,其他神经元细胞则几乎要陪伴人的一生,其中就包括了那些作为人类情感基础的神经元细胞。即便男女之间真的出现了“七年之痒”,而不得不用仅限于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去解读,那也应将其归咎于这些神经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发生了改变,而非斥之于莫须有的神经细胞新陈代谢。此外,男女之间感情出现问题又不单是细胞层面的问题,人所接受的教育、身处的环境、曾经的经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造心脏的类别
最佳答案永久人造心脏由4个部分组成,即金属钛制成的心脏本体、一个微型锂电池、一个计算机操纵系统以及外接电池组。人造心脏本体可取代患者心脏的左右心室,微型锂电池和操纵系统植入患者腹腔,用以提供动力。外接电池组可通过安装在腹部皮肤下的能量传输装置对微型锂电池进行充电。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宣布,预期仅剩不到1个月的生命,且不适合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严重心脏病患者,可选择安装一颗永久性人造心脏。这是全球第一种可完全代替心室功能并能完整植入体内的人造心脏,也是美国首次批准投入临床使用的人造器官。 08年10月28日一位法国医生向人们展示了他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完全可移植式人造心脏。在世界首例人类心脏移植手术30年后,这种将动物组织、金属钛和导弹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发明具有革命性意义。
这个人造心脏与人类心脏大小相当,据它的发明者称可以完全替代人类心脏,从而挽救数千患有心脏病患者的生命,因为很多人在等待心脏捐献的过程中死去。这种人造心脏的跳动与真正的心脏类似,上面覆盖有经过特殊处理的组织以避免引起人类免疫系统的排异反应,尤其是血栓的形成。
得益于最近应用于导弹技术中的电子传感器技术,这种心脏还会立即对血压的变化做出反应,根据情况以相应的心率进行搏动。这种人造心脏重约1公斤,其唯一的体外部分是一个有5小时燃料使用期限的电池。 09年3月19日报道,印度科学家依据蟑螂心脏原理制造出独特的新型人造心脏,造价仅2000美元。印度专家称这种人造心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高于西方现有同类产品,能长期不间断地高水平正常工作,但是价格却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哈拉格普尔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haragpur)开发出了这种人造心脏。这种新型人造心脏的工作原理非常特殊,和传统人造心脏系统存在很大不同,它根据蟑螂的心脏起搏和运行机制研发而成。
这种新型人造心脏使用的材料是金属和塑料。目前这种新型人造心脏已经在青蛙身上获得了成功的实验,为了便于观察,实验采取心脏外挂方式,即不植入青蛙体内,截至3月19日,心脏运行状况良好。为了使研究顺利进行下去,在活体动物上做试验已经获得了政府批准,并将于09年五月在山羊身上做类似试验。在活体动物身上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此后才有可能在人类身上做实验。当然这也同样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允许。 1982年,威廉德弗里斯博士移植了Jarvik-7,Jarvik-7是第一个完全永久性的替换心脏。手术在犹他大学进行,患者是巴尼克拉克博士,一名西雅图的牙科医生。克拉克依靠该心脏存活了112天,最终死于该装置引起的并发症。
Jarvik-7是一种空气驱动心脏,由威廉科尔夫博士和唐奥尔森博士共同设计。Jarvik-7心脏和独立自足式AbioCor心脏不同,它需要数条外置电线,这些电线从患者身上引出并连接到外部的一个大型设备上。这些电线导致克拉克受到多种感染。
曾有4名的患者使用过Jarvik-7,但后来种种复杂的原因(包括患者染上中风、装置出现机械故障以及心脏结构匹配问题)导致 Jarvik-7最终被停止使用。此后,该装置得到不断改进,并将名称改为CardioWest心脏。现在,它仅供实验使用,并作为一种心脏移植手术前的过渡手段。
人类遗传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最佳答案孟德尔发现人类遗传定律
孟德尔于1822年生于赫兹杜尔夫城,该城那时隶属于奥地利帝国,现在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843年,他进入奥地利布尔诺城的一座圣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现在该地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1847年他被任命为牧师。1850年他参加了教师资格考试,因生物学和地质学得分太少而未能通过。尽管如此,他所在的修道院院长仍派他去维也纳大学学习。从1851年到1853年他在那里学习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孟德尔从来没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执照,但从1854年到1868年,他一直是布尔诺现代中等学校的自然学科的代课老师。
就在此期间,从1856年开始,他完成了他那著名的植物培育实验。到1865年他已经得出了著名的遗传定律并向布尔诺自然历史学会提交了一篇关于这些定律的论文。论文的标题是《植物杂交试验》。第二篇论文3年后在同一杂志上发表。尽管布尔诺自然历史学会的《学报》不是一份有名望的杂志,它还是被主要的图书馆收藏。另外,孟德尔将他的论文副本寄给了一位遗传学的权威尼基利。尼基利阅读了论文并给孟德尔回了信,但他没能理解论文的重要性。此后,孟德尔的论文被忽视,并在以后的30多年里几乎被忘掉。
1868年,孟德尔被任命为他所在修道院的院长。从那时起他的行政事务使他几乎没有时间继续进行他的植物实验。在1884年他去世时,他的伟大实验几乎被世人完全忘掉,他也没有因为他的实验而得到世人的承认。
直到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才被重新发现。当时有三位各自独立工作的科学家(一位是荷兰人德弗里斯、一位是德国人科林斯、一位是奥地利人切尔马克)碰巧看到了孟德尔的论文。这3人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植物学实验;每个人都独立发现了孟德尔的定律。每个人在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前都研究了文献,碰巧看到了孟德尔最初的论文;每个人都仔细引述了孟德尔的论文并陈述他们自己的工作确认了孟德尔的结论。这是个多么令人惊异的巧合!而且就在同一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贝特森也碰巧看到孟德尔的论文并使其他科学家迅速注意到它。到这一年底,孟德尔得到了本该在他有生之年得到的喝彩。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弗里斯为啥被替换》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www.zuiqiubifen.com,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uiqiubifen.com/wenda/75858.html